您现在的位置 : 陕西省 > 榆林市 > 榆阳区 > 岔河则乡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

[移动版]
地名:岔河则乡隶属榆阳区
区划代码:610802207代码前6位:610802
行政区域:陕西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陕K
长途区号:0912 邮政编码:719000
辖区面积:约29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7700人
人口密度:约2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石峁村~200村庄
清乾隆前期(1736-1755)汉人出边垦植到此落户,建村于村侧河谷石峁处,故名。1958年建石峁大队,1984年改为石峁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岔河则村~201乡中心区
清乾隆前期(1736-1755)开放边地,边内汉民到边外垦植,在白河与补浪河交汇处建村,故名。1958年建岔河则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为岔河则村…[详细]
排则湾村~202村庄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建村,因此地处白河河湾部位,在清初曾是边地开放之界限,因而插牌以示界,故称“牌子湾”,后谐音为“排则湾”。1958年建…[详细]
白河庙村~203村庄
村内人信奉白河庙神,常来此地祈福求安,久而久之,此庙在辖区内就妇孺皆知,故名。1958年建白河庙大队,1984年改为白河庙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河口村~204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村于白河上游入县境处,故名。1958年建河口大队,1984年改为河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什它汗村~205村庄
民国元年(1912)汉民在此建村,因此处原蒙民游牧之地,曾被战火摧毁,故蒙语命名为“什它汗”,意为“火烧过的地方”,后仍以原地名为村名。1958年建什…[详细]
灯炉滩村~206村庄
清康熙中期(1682~1701)边地开放后,汉民逐渐移居此地居住,原是蒙民游牧之地,因滩内杂草丛生,形成很多草圪堵,蒙语称此滩为“灯炉采当”,意为遍地…[详细]

地名由来:

因乡人民政府驻在白河与补浪河交汇之处的岔河则而得名。

基本介绍:

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位于榆林市区西北36公里处,北与内蒙古乌审旗黄陶勒盖乡接壤,是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全乡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总土地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29000亩,全乡1751户,人口7654人,辖7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和12个党支部,11个企事业单位。

榆阳区岔河则乡新一届党委一班人,以-理论和-总-“-”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大手笔描绘秀美山川,使全乡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今年他们确立了以把岔河则乡建成北部草滩地区特色产业中心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主抓名优蔬菜。制种等四项产业,跨越小康示范乡,实现富民强乡的指导思想。

该乡根据这一真指导思想。在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

+查看详细岔河则乡概况>>

历史沿革:

1949年6月解放,隶属榆林县河西区。

1950年6月,设岔河则乡,属河西区、八区。

1956年8月,增设史不扣乡。

1958年9月,成立岔河则公社。

1959年4月,改制为农林牧场。

1960年1月,并入马合农场。

1969年1月,复设岔河则公社,辖7个生产大队,37个生产队。

1984年7月,改设为乡。


以下地名与岔河则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