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汴乡 | 隶属:陕州区 |
区划代码:411203200 | 代码前6位:41120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M |
长途区号:0398 | 邮政编码:472000 |
辖区面积:约132.5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2万人 |
人口密度:约9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张汴村 | ~200 | 乡中心区 | 传张姓始居此地,东、西两面临水,乡间有“汴为滨水之地”之说,故名张汴。又一说,相张姓始祖初居张汴原西边,遂称张边,后由迁居原中居住,边改为汴,故名。民…[详细] |
北营村 | ~202 | 村庄 | 传西汉末年王莽在此安扎北、南、东三座大营,该地位于北大营附近,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49年属大营区。1958年设北营大队,属大营公社。1961年…[详细] |
庙后村 | ~203 | 村庄 | 村处张汴村岳庙背后,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49年属大营区。1958年设庙后大队,属大营公社。1961年属张汴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称庙…[详细] |
西王村 | ~204 | 村庄 | 西王地名来历有二:1.据说,古有阴阳士观地貌论:“村东南有岳庙,村南有龙潭,村西有古槐,村北有龙潭,有出国王之势”故名。2.村东约1千米处修建有一座药…[详细] |
窑底村 | ~205 | 村庄 | 传马姓始祖于明代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住在几孔破窑洞里。后窑塌,在窑后重建住宅,故名。底,即后。据南王村明代“重修金山寺碑”载,其时已称窑底。民国时期属…[详细] |
曲村村 | ~206 | 村庄 | 元末,曲姓人家初居此地,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49年属大营区。1958年设曲村大队,属大营公社。1961年属张汴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详细] |
西过村 | ~207 | 村庄 | 传王莽赶刘秀从石城原翻沟至此,经村西路过,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49年属大营区。1958年设西过大队,属大营公社。1961年属张汴公社。1984…[详细] |
卢庄村 | ~208 | 村庄 | 卢姓人家早年初居建居,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49年属大营区。1958年设卢庄大队,属大营公社。1961年属张汴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卢…[详细] |
寺院村 | ~209 | 村庄 | 传明代这里曾建有一座百亩寺院,起初,寺院里香火旺盛,各地香客络绎不绝,到了清中期,因各种原因,日渐衰败,清末民初,残破不全的寺院建筑被拆除烧毁,遗址不…[详细] |
刘寺村 | ~210 | 村庄 | 一说最早为刘姓定居,因村处张汴村白马寺东南方向得名。又一说,古称高岩墙村,涵义不详。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刘秀为恢复汉室江山,前往甘山搬兵,途经…[详细] |
草庙村 | ~211 | 村庄 | 传从前旁有庙,茅草搭顶,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49年至1952年,属草庙乡,为大营区所辖。1958年设草庙大队,属大营公社。1961年属张汴公社…[详细] |
地名由来:
传张姓始居此地,东、西两面临水,乡间有“汴为滨水之地”的说法,故名张汴。又传张姓始祖初居张汴西侧,遂称张边,后迁居中部居住,改称张汴。
荣誉排行:
2022年4月,张汴乡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基本介绍:
张汴乡位于陕县西南部,由塬区和山区两部分组成。塬区面积49.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82.6平方公里。东边与张湾乡和西张村镇毗邻;西边与大营镇、原店镇相接;南部与灵宝市寺河乡接壤;北部与张湾乡相邻。这是一片美丽而古老的热土,远古文明有段家寨“龙山”文化遗址,近代有蔡迈轮培养抗日救亡英豪的岳庙小学。张汴乡人杰地灵,培养出了许多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英雄和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勤奋工作的各级干部,象马德华、李吉昌、李占安、李建顺、张聪俊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典型。
张汴乡辖11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104个村民组,12188口人,耕地面积25365亩(其中果园面积18469亩)。全乡10所小学,一所初
文化旅游:
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陕县第二区,称张汴镇。
1949年设张汴乡,属大营区。
1958年属大营公社。
1961年析大营公社设张汴公社。
1984年改设张汴乡。
2015年撤销陕县,设立陕州区,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