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
地名:观音堂镇 | 隶属:陕州区 |
区划代码:411203103 | 代码前6位:41120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M |
长途区号:0398 | 邮政编码:472000 |
辖区面积:约119.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75万人 |
人口密度:约31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观音堂煤矿社区 | ~001 | 特殊区域 | 该地古称关爷堂。因地处陕州通往洛阳古商道旁边,商旅为寻求神灵保护,在此处建关帝庙。据观音堂老街“创建钟鼓楼碑记”,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周风德、…[详细] |
石壕煤矿社区 | ~002 | 特殊区域 | 传《读史方舆记要》载,地名来源甚早,本名乾壕,俗称干泥沟。因地处峡谷壕沟,旁多瓷土,俗称干泥。干、乾同音,遂称乾壕,演称甘壕。五代时曾名兴隆镇,因村傍…[详细] |
观音堂街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该地古称关爷堂。因地处陕州通往洛阳古商道旁边,商旅为寻求神灵保护,在此处建关帝庙。据观音堂老街“创建钟鼓楼碑记”,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周风德、…[详细] |
观音堂村 | ~200 | 镇中心区 | 该地古称关爷堂。因地处陕州通往洛阳古商道旁边,商旅为寻求神灵保护,在此处建关帝庙。据观音堂老街“创建钟鼓楼碑记”,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周风德、…[详细] |
石堆村 | ~202 | 村庄 | 地处火石山一隅,石头遍地成堆,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石堆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石堆村民委员…[详细] |
南寨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地处观音堂西南,该地有寨,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南寨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南寨村民委员会,…[详细] |
韩岩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地处火石山,周边多岩石,居民点内原有韩王庙,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韩岩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详细] |
七里村 | ~205 | 村庄 | 地处陕县、渑池交界,东距渑池县王都七华里得名。王都,古地名。《左传》:“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玤。”意为周王巡视虢地,虢公为周王在王都建造行宫。玤即王…[详细] |
葛条沟村 | ~206 | 村庄 | 地处张村南端长满葛条的山沟,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81年3月从阮坪大队分出,设葛条沟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详细] |
张村村 | ~207 | 村庄 | 明末,张姓建居,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张村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改称张村村民委员会,属观音堂乡。…[详细] |
阮坪村 | ~208 | 村庄 | 明初,阮姓于此平坦之地建居,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阮坪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阮坪村民委员会…[详细] |
段岩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该地初有曹、马、梅三姓分住曹家圪垯、马家坡、梅家窑三片。康熙年间(1661-1722),段姓始祖于壕底河,即今柴洼乡涧底河迁此。后段姓人丁兴旺,成为旺…[详细] |
石壕村 | ~210 | 村庄 | 传《读史方舆记要》载,地名来源甚早,本名乾壕,俗称干泥沟。因地处峡谷壕沟,旁多瓷土,俗称干泥。干、乾同音,遂称乾壕,演称甘壕。五代时曾名兴隆镇,因村傍…[详细] |
段家门村 | ~211 | 村庄 | 段姓于此定居,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段家门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称段家门村民委员会,属观音堂…[详细] |
江树腰村 | ~212 | 村庄 | 古时,村内有橿树,居民在山腰建房居住。后变“橿”为“江”,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江树腰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72…[详细] |
界岩村 | ~213 | 村庄 | 地处洼地上部,岭上为土,洼地为岩,土石分明,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86年由大延洼村民委员会划出,设界岩村民委员会,属大延洼…[详细] |
大延洼村 | ~214 | 村庄 | 明末,梁姓人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地处二土梁间一洼地,土梁俗称大堰。因洼地宽阔,堰高且长,取地名大堰洼。因“堰”与“延”同音,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详细] |
下潮村 | ~215 | 村庄 | 该地原称下曹,以曹姓最早居于岭下一低洼多水之地得名。后图吉祥,改曹为潮,故称。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下潮大队,属观音堂公…[详细] |
铧尖嘴村 | ~216 | 村庄 | 地处山岭前嘴,岭状如犁铧之尖,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铧尖嘴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2年属糯米沟公社。1965归观…[详细] |
陈营村 | ~217 | 村庄 | 该地以陈姓居多,从前经营手工编织,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陈营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2年属大延洼公社。1965年…[详细] |
糯米沟村 | ~218 | 村庄 | 建居于明代,地处山沟下段,盛产糯米,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糯米沟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75年属大延洼公社。198…[详细] |
韩洼村 | ~219 | 村庄 | 韩姓人家早年居此低洼地带,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韩洼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2年属大延洼公社。1965年属观音堂…[详细] |
刘庄洼村 | ~220 | 村庄 | 原称龙庄洼,因该地北山岭似龙,建居洼地得名。后刘姓人口繁增,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刘庄洼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详细] |
阳洼村 | ~221 | 村庄 | 该地座北向南,位处向阳开阔洼地,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62年从大延洼划出,设阳洼大队,属大延洼公社。1965年归观音堂公社…[详细] |
芦草村 | ~222 | 村庄 | 清初,秦姓居此,因该地旁芦草丛生,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芦草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2年属糯米沟公社。1965年…[详细] |
韩庄村 | ~223 | 村庄 | 原名沟东,因地处一沟之东得名。后因重名,以该地居民多为韩姓,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因大队驻东沟,称东沟大队,属观音堂…[详细] |
窑院村 | ~224 | 村庄 | 明末,孙、宋两姓居此,窑院为家,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窑院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2年归大延洼公社。1965年属…[详细] |
君王村 | ~225 | 村庄 | 传唐王返京夜宿于此,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49年属观音堂区。1958年设君王大队,属观音堂公社。1962年属糯米沟公社。1965年归观音堂公社。…[详细] |
地名由来:
观音堂地名含义有二:一说,因地处陕州通往洛阳古商道旁边,商旅为寻求神灵保护,在此处建关帝庙。据观音堂老街“创建钟鼓楼碑记”,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周风德、张文耀筹集各商埠白银1700两,在关帝庙建钟、鼓二楼为附属,可见关帝庙年代久远。关帝庙俗称关爷堂,由此得村名。另说,从前一考生路过此地,得观音菩萨点化考中状元,得名观音堂。
荣誉排行: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观音堂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观音堂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观音堂镇位于陕县东部丘陵浅山区,地处渑池、宜阳、洛宁三县结合部,地形地貌概况基本为:“四山五岭一分平”。全镇观音堂煤矿居委会、石壕煤矿居委会*、观音堂街居委会、观音堂村、石堆村、南寨村、韩岩村、七里村、葛条沟村、张村、阮坪村、段岩村、石壕村、段家门村*、江树腰村、界岩村、大延洼村、下潮村、铧尖嘴村、陈营村、糯米沟村、韩洼村、刘庄洼村、阳洼村、芦草村、韩庄村、窑院村、君王村1 个居委会和25个行政村,190 个村民组, 167 个自然村,32 个镇直单位,总面积 119.7 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0690 亩,总人口 37500 人,其中农业人口 23018 人,人均耕地 2.2 亩,镇党委
段岩村传统民居
段岩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年代为清。段岩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岩村位于观音堂街北,全村370户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传祖上原来居住在十几里外柏树山
海公禅师塔
海公禅师塔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北张村。年代为元。 海公禅师塔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陕县第五区。
1941年置观音堂镇。
1945年改为观音堂区。
1949年设观音堂区。
1956年改设观音堂乡。
1958年成立观音堂公社。
1961年改区。
1965年复公社。
1975年析出设立柴洼、大延洼2个公社。
1984年改设观音堂乡。
1985年改置观音堂镇。
2005年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
2015年撤销陕县,设立陕州区,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