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应县 > 白马石乡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白马石乡

[移动版]
地名:白马石乡隶属应县
区划代码:140622208代码前6位:140622
行政区域:山西省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晋F
长途区号:0349 邮政编码:036000
辖区面积:约124.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6.4万人
人口密度:约514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白马石村~200乡中心区
村南有一座山,状如蟒。头朝北,身、尾在南,蜿蜒行进至村边,好像伸在河中饮水,村人都能指出什么地方是蟒头,什么地方是蟒脖子。站在高处细看,果然形如蟒蛇。…[详细]
黄土咀村~201村庄
该村位于黄土坡上,得名黄土咀。清《繁峙县志》载有黄土嘴;1948-1953年属应县一区;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详细]
长柴沟村~210村庄
长柴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正南沟村~213村庄
正南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黄杨树村~216村庄
因村中多黄杨树而得名;为村民委员会驻地。1948-1954年隶属应县一区;1954-1956年属鹊儿沟乡;1956-1958年属三条岭乡;1958年属…[详细]
鹊儿沟村~217村庄
相传曾叫富民村,后因山沟常发生人生事故,以为“富民”即“负命”二字谐音,遂改名雀儿沟,取喜庆吉祥字意,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1948-1954年隶属应县…[详细]
寺儿沟村~219村庄
原村后有座寺院(已毁),寺院前有一条沟,得名寺院沟,后演变为寺儿沟。原属于繁峙县,1940年划归应县,其县志载名“寺儿沟”。1948-1954年隶属应…[详细]
双钱树村~220村庄
相传建村时有两株杄树,遂取名双杄树,后谐音为双钱树;为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新中国成立初隶属应县二区;1954-1958年设双钱树乡,为乡政府驻地;1…[详细]
河蛟村~234村庄
原名河交,地处三水交汇之处,故名,后改名河蛟;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1948-1954年隶属应县一区;1954-1956年属龙王堂乡;1958-1959…[详细]
葱坪村~237村庄
因此地古时草丰亦茂,故名葱坪;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1948-1954年隶属应县二区;1954-1958年属龙王堂乡;1958-1959年属龙王堂公社;…[详细]
李子沟村~240村庄
李子沟村位于原来的双钱树乡。辖4个自然村,总人口478人,版图面积19436.6亩,耕地219亩。全村27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10名,农村“两委”在职…[详细]
黑土湾村~245村庄
因其所处地多黑土,又处山湾;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1948-1954年隶属应县一区;1954设黑土湾乡,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成立黑土湾公社;1959…[详细]
里坨村~246村庄
里坨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辖2个自然村,总人口431人,版图面积12498.7亩,耕地209亩。全村14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5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详细]
北辛庄村~250村庄
北辛庄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总人口335人,版图面积3648.7亩,耕地224亩。全村9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3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共有4名。今年以…[详细]
道回峪村~254村庄
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时,上游水与此村水会合,又倒回该村,然后东流入大石峪。故名倒回峪,后谐音道回峪。清<汤志>载有“道回峪”。新中国成立初隶属应县一区;1…[详细]
庞家套村~255村庄
因姓氏得名,“庞家套”河湾地林“套”,又名庞遏。“道”“套”互见。标准化处理为套因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隶属应县一区;1954年属白马石乡;1958年属…[详细]
界河村~259村庄
界河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辖2个自然村,总人口435人,版图面积4472.4亩,耕地1068亩。全村19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7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详细]
大石堡村~260村庄
大石堡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总人口336人,版图面积6820.2亩,耕地847亩。全村15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 6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共有4名。今…[详细]
将台背村~261村庄
将台背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总人口332人,版图面积6981.7亩,耕地319亩。全村9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6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共有4名。今年以…[详细]
刘庄村~262村庄
刘庄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总人口342人,版图面积7719.8亩,耕地969亩。全村12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5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共有5名。今年以…[详细]
蔺家渠村~264村庄
另区村位于原来的白马石乡。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359人,版图面积18343.3亩,耕地572亩。全村13名党员,其中流动党员8名,农村“两委”在职干部…[详细]

地名由来:

原名为白蟒神,村南山势高峻,色灰白,状若蟒,居民尊为蟒神降临。又传说曾有外地商客丢失白蟒于此地,后村中灾吉祸福,皆疑白蟒神主宰。文革时,为书写方便,自然演变成“白马石”。

基本介绍:

山西省应县白马石乡位于山西大同盆地南端的恒山中部,东经113°,北纬39°39′,由原来的白马石乡、三条岭乡、双钱树乡合并而成,辖56村(98自然村),海拔最高2333m,最低1500m。其中耕地24k㎡,宜芪面积40k㎡,草坡120k㎡,有大小山头数十座,大小沟壑300余处,其中成规模的50余处,有明泉30余处,山地中上部为落叶松,中下沟壑为杂杨、杂柳混交林,该地日照为2600h,平均气温3.7—5.3℃,无霜期100d左右,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

常住人口6075人(2017年) ,近10几年来,由于山区草坡过度超载,黄芪只刨不种,山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连年遭灾,山民生产、-每况

+查看详细白马石乡概况>>

文化旅游:

大石堡崇寿寺

大石堡崇寿寺位于应县白马石乡大石堡村内,年代为清代。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大石堡崇寿寺被公布为朔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8年属应县一区,1956年设白马石乡,1958年设白马石公社,1985年改设白马石乡。

2001年撤并乡镇,将三条岭乡、双钱树乡并入,设立新白马石乡至今。


还有1个地名与白马石乡同名:

以下地名与白马石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