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宝库乡 | 隶属:大通县 |
区划代码:630121205 | 代码前6位:6301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辖区面积:约1174.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万人 |
人口密度: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牛场社区 | ~001 | 村庄 | 因该社区位于青海大通县种牛场而得名。牛场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12年成立,原属于单位性社区,2018年10月交回大通县沿用至今。现属于乡镇社区。…[详细] |
油房卡村 | ~200 | 乡中心区 | 清朝同治年间,有村民居住,且有一座老油房,命其村名,后称油房卡村。1951年至1952年为大通三区宝库乡管辖,1953年原宝库乡划分宝库、山城两个乡,…[详细] |
巴音村 | ~201 | 村庄 | 巴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俄博图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清朝同治年间,有村民居住,且有一座老油房,命其村名,后称油房卡村。1951年至1952年为大通三区宝库乡管辖,1953年原宝库乡划分宝库、山城两个乡,…[详细] |
寺塘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寺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孔家梁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民国初年,孔家从互助甘沟马圈一带迁来居住,因居住在山梁上,故名孔家梁,后称孔家梁村。1951至1957年为宝库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为解放公社孔…[详细] |
五间房村 | ~205 | 村庄 | 五间房又称吴家房,据传清道光年间吴家迁来居住,在此盖了五间房而得名。又有《大通县志》记载:古代从西宁到门源必经之处,官府在此修了五间房,用来作过路行人…[详细] |
张家滩村 | ~206 | 村庄 | 张家滩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属张家寺喇嘛所占之地而得名张家滩,后称张家滩村。1951至1952年为宝库乡管辖;1953年为山城乡管辖;1956年撤区…[详细] |
纳塄沟村 | ~207 | 村庄 | “纳塄沟”系蒙古语,细小而较长的沟之意,因村地形呈狭长的沟,故名纳塄沟村。1951至1952年为大通三区宝库乡管辖;1953年为山城乡管辖;1956年…[详细] |
哈家咀村 | ~208 | 村庄 | 清朝中叶,哈家从外乡迁来居住,因哈家居住最早又坐落在山咀处,故名哈家咀,后称哈家咀村。1951至1952年为大通三区宝库乡管辖;1953年为山城乡管辖…[详细] |
水草滩村 | ~209 | 村庄 | 此地原为牧民游牧区,草滩上的牧草肥壮,人称肥草滩。后由“肥”字逐渐演变成“水”字,得名水草滩。后回民迁来居住,清朝同治年间(1862至1874)新庄申…[详细] |
祁汉沟村 | ~210 | 村庄 | “祁汉”蒙古语,意为白色或白土沟之意。明朝中期,有蒙古族、藏族居住,清朝道光年间,马姓迁来居住,因坐落在白土沟内,故名祁汉沟,后称祁汉沟村。1951至…[详细] |
地名由来:
旧时称“拨科”。史料记载:“去县城西北四十里,为县治南条诸水之总。初名博罗冲克河。东流穿拨科山峡,东折向南……入西宁之北川……”。民国《大通县志》载:“去县城四十五里,居浩门河之南,自西至东二百余里……为通甘凉之道”,说的就是宝库河、宝库峡。“拨科”原为少数民族词汇,为何族语言,何意?虽无考证,但“宝库”一词源于“拨科”却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之初,设山城乡和宝库乡,1956年合并建立了宝库乡。
基本介绍:
宝库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1万,以土族为主,还有汉、蒙古、藏等民族,土族占总人口的70.9%。面积1174.8平方千米。辖祁汉沟、水草滩、哈家嘴、油房庄、张家滩、纳塄沟、五间房、寺堂、孔家梁、俄博图10个村委会和巴彦1个牧委会。1952年建宝库乡,1956年改设宝库土族乡,1958年合并入解放公社,1961年析置宝库公社,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1985年改为宝库乡。
历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碳门堡。
民国为碳门堡。
1949年建立了山城乡和宝库乡。
1952年,设立宝库乡。
1958年8月25日为解放公社。
1961年,为宝库公社。
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
1985年11月6日,改为宝库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