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初燕南候赵永在此安营而得名。 [详细] |
明朝永乐年间,荣氏夫妇自山西洪洞迁居黄河西岸半坡处,并于此开店度日,故名“半坡店”。 [详细] |
以前此地多枣树,有枣园之称,故而称为枣村。 [详细] |
据村庙碑文记载:在明洪武年间,孙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其是长子,故称“大郎”,由此得村名“大郎”。兵家作战,在此安营扎寨,故又称“大郎寨”,1985年更名为“大寨”,乡政府因驻此村而得名。 [详细] |
旧志载“古卫有桑间濮上之地”,桑间,即今桑村一带,相传古时这里桑树成林,该村恰在桑林之间,故名“桑村”。 [详细] |
老爷庙乡在明朝时期位于古黄河北岸。每到汛期,黄河中水妖就会兴风作浪,向人们索要童男童女、猪羊等,稍不如意,便施法波涛冲岸,淹没田地、村庄,人畜死伤无数,附近14个村庄经常哀鸿遍野。人们多次和水妖斗争,都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无奈之下,部分群众选择逃荒要饭,远走他乡。剩下的村民忍气吞声,一边承受着黄河水妖带来的痛苦,一边祈祷上天。后来人们的诚心打动了上天,主管水的祖师爷可怜这方世人,就下凡点化民众在黄河岸边建造了自己的塑像。黄河水怪自知作孽深重,以为是祖师爷下界要查办他,便遁水远去,从此水患消失。14个村的百姓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祖师爷的恩德,捐款在塑像上建起了庙宇,即老爷庙,并保持香火不断。老爷庙很灵验,凡事有求必应,前来求财、求官以及许愿的人络绎不绝。老爷庙的名声越传越远,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庙宇几经翻新扩建,规模最大时占地30余亩,随着人员的集聚,渐渐形成了一个辐射周围80多里的老爷庙大集市。由于老爷庙的知名度高,后来设立乡镇时便以老爷庙命名,俗称老爷庙乡。 [详细] |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齐景公和晋定公在南燕国(今滑县牛屯带)东北的瓦地会师。人们为纪念此事,便于高处以砖建亭,史称此地为瓦岗。隋大业七年(611年),翟让领导农民在此安营扎寨,聚众起义,故名瓦岗寨。 [详细] |
坐落在黄河故道一荒坡处,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此。始搭两个草棚,称南北草坡。后因交通发展,过往客人逐渐增多,设有店铺,又因南草坡比北草坡居民少,将南草坡称为小铺,北草坡称为大铺。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