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寨乡 | 隶属:滑县 |
区划代码:410526204 | 代码前6位:4105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67.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3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兴华村 | ~200 | 乡中心区 | 寓意新村更加繁荣兴盛。2020年村居规模调整,由大寨村、小田村、岗小田村、朱家村、崔孤屋村、孟孤屋村、李孤屋村、韩亮村8个村合并为兴华村民委员会,称兴…[详细] |
沙窝营村 | ~201 | 村庄 | 在明代嘉靖年间,王氏三弟兄因兵乱,从本地区丁家村迁出,其中两户分别迁到干柳树和北上堤火烧店,一户迁居于此沙土岭上,取村名“沙岗营”,1958年改为“沙…[详细] |
大正村 | ~202 | 村庄 | 秦汉之时,原为古卫地白马县楚丘乡,是卫南坡第一大村,以郑姓取名“大郑村”,后沿革为“大正”。1958年建队,称大郑村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83年撤…[详细] |
联合村 | ~206 | 村庄 | 在1947年黄河委员会动员组织山东省菏泽、隆城,河南省濮阳、滑县、长垣等40余人来此地开荒(归属平原省农场),形成村庄,因来自两省五县人,取名“联合村…[详细] |
延屯村 | ~208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化氏人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取名“化村屯”,后来延氏人家从牛店迁来,改名为“延家屯”,1958年改为“延屯”。1958年建队,称延屯大…[详细] |
蒲林村 | ~21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张氏三弟兄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地势低洼,蒲林丛生,如同森林,风景绚丽多彩,故名“蒲林”。1958年建队,称蒲林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详细] |
辉庄村 | ~215 | 村庄 | 在西汉年间,董、王、谷三姓居此于冢上,取村名“回冢”。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改村名“李庄”,后被洪水淹没,从上堤迁来姓李的改村名“回…[详细] |
丁家村 | ~21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时,地下发现一石碑,上刻有“八丞相”字样,人们以自己的姓氏取名“某丞相”。姓丁的迁来,取名“丁丞相”,1958年改为丁家…[详细] |
杜家村 | ~21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孙、杜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因附近村庄为“某丞相”,便取村名“孙丞相”,后因姓杜的人多,又改名为“杜丞相”,1830年改为“杜家”。1…[详细] |
张家村 | ~222 | 村庄 | 传东至海通乡小海通村,南至前卢家,西至冯家,北至卢家。,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地,因居民姓张而得名张家,又叫张丞相。1958年建队,称张家大队…[详细] |
卢家村 | ~223 | 村庄 | 据《卢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卢氏几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因附近村名多为“某丞相”,便取名“卢丞相”,1958年改为“卢家”。1958年建队,称卢…[详细] |
常营村 | ~224 | 村庄 | 据《常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常氏一家四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常家”,后又驻军屯田,加一“营”字叫常家营,1958年改为“常营”。19…[详细] |
前草坡村 | ~226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此地是一片荒野草坡,傅氏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村名“傅草坡”。二普时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1958年建队,称前傅草坡大队,属滑县大寨…[详细] |
后草坡村 | ~227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此地是一片荒野草坡,傅氏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村名“傅草坡”。二普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1958年建队,称后傅草坡大队,属滑县大寨公…[详细] |
朱草坡村 | ~228 | 村庄 | 据在明洪武年间,此地是一片荒野,朱氏人家由山西省迁居于此,取村名“朱草坡”至今。1946年属赵营区,地处赵营南部。1955年属山木村乡。1958年建队…[详细] |
娄草坡村 | ~229 | 村庄 | 据《娄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娄氏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称村名“娄街”。1958年改为娄草坡。1958年建队,称娄草坡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详细] |
汴村村 | ~23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山西卞氏由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取村名汴村。1949年属滑县大寨乡。1958年建队,称汴村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称汴村村民委…[详细] |
李家中街村 | ~240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张、高三姓人从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李姓人多,故取名李家。二普时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1958年建队,称李家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详细] |
李家后街村 | ~241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张、高三姓人从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李姓人多,故取名李家。二普时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1958年建队,称李家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详细] |
山木村 | ~242 | 村庄 | 在周代时期,名叫“宋村”,南宋高宗年间,改名“山木村”。只因宋村重了宋代的国号,于是把宋字分为两个字,即“山木”,而得名“山木”。1958年建队,称山…[详细] |
王庄村 | ~243 | 村庄 | 据《王氏家谱》记载,在明洪武年间,王氏一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当时西南有草坡村,取名“东草坡”。在清代时,改村名“王庄”。1958年建队,称王庄大…[详细] |
张寨村 | ~244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张氏夫妇一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定居,取名张寨。1958年建队,称张寨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称张寨村民委员会,属滑县大…[详细] |
冯营村 | ~245 | 村庄 | 取两个村原村名中的后两个字得名。2020年村居规模调整,由东冯营、西冯营2个村合并为冯营村民委员会,称冯营村民委员会,属滑县大寨乡。…[详细] |
丞相村 | ~246 | 村庄 | 因冯老员外在朝居官时和当朝的丞相刘奇关系甚秘,为了纪念所以村名为丞相村。2020年村居规模调整,冯家、东梁家、西梁家、肖家4个村合并为丞相村民委员会,…[详细] |
四和村 | ~247 | 村庄 | 4个村庄合并寓意、和睦相处,得名四合村。2020年村居规模调整,郭庄、段寨、潘家、董寨4个调整为四和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在原郭庄村,属大寨乡管辖,沿用…[详细] |
刘袁村 | ~248 | 乡中心区 | 取3个村原村名中的字,故名刘袁村。2020年村居规模调整,东刘庄村、西刘庄村、袁寨村3个村调整为刘袁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在原东刘庄村,属大寨乡管辖,沿…[详细] |
李前街村 | ~249 | 村庄 | 明洪武年间,李、张、高三姓人从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李姓人多,故取名李家。二普时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1958年建队,称李家大队,属滑县大寨公社。19…[详细] |
地名由来:
据村庙碑文记载:在明洪武年间,孙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其是长子,故称“大郎”,由此得村名“大郎”。兵家作战,在此安营扎寨,故又称“大郎寨”,1985年更名为“大寨”,乡政府因驻此村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大寨乡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基本介绍:
大寨乡位于滑县东部,距县城42公里,吡临濮阳。4.3万人口,6.8万亩耕地,以种植传统作物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滑县加大调整农业结构力度,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大寨乡党委,政府决定把种桑养蚕作为全乡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一项主导产业抓出成效。
2000年,通过招商引资,大寨乡和浙江康乐丝厂合资100多万元组建滑县蚕丝绸有限公司,建起了豫北第一家蚕茧烘干站,实现了生蚕的初级加工,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
种桑面积至2001年已达到3000亩,产值达1000多万元,农民靠此项产业的年收入亩均增加15
文化旅游:
张家遗址位于大寨乡张家村东南半公里处。遗址长和宽各120米,面积1.44万平方米,稍高于周围耕地。1984年秋,文物大普查时发现,文化层厚度不均,有鬲足、灰色陶片、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19
历史沿革:
清宣统元年(1909)属东三区(广方区)。
1936年为八区,政府驻地孟庄。
1957年成立大寨中心乡。
1958年易名大寨人民公社。
1983年复称大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