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镇,古代属于《禹贡》雍州地,为西羌生息之地,西汉在民和县境建允吾(读音:沿牙)县,统属上川口地区;明、清上川口大部分村庄为东伯府李土司封地;民和建县前,上川口属碾伯(今乐都)县之一堡。 1930年建县后,改上川口堡为川口镇,成为县治所在地,是境内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
古鄯镇,汉代为金城郡辖地、龙支县治,东汉为陇右郡都尉治所。 隋唐时期,龙支隶属陇右道部州。 元时属甘肃行省,为西宁州辖地。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此设驿站,为西宁卫7个驿站之一。 清又设巴暖三川营于此,驻兵镇守。 古鄯曾为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藩古道”的必经之地。 |
马营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以前,属河州边外地。 道光三年(1823年),改隶西宁府循化厅。 民和建县时归民和县设马营镇。 1953年,改设马营街政府。 1954年,复名马营镇。 1958年,与转导乡、大庄乡合并成立马营公社。 1984年,复设马营镇。 |
官亭镇,汉代属金城郡允吾县;元归西宁州管辖;清雍正年间起,归碾伯县(今碾伯镇属乐都县)管辖,并由世袭土司管理;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乐都县和循化县析置民和县。 1949年10月,三川地区设第五辖区1镇3乡,即官亭镇、兴文乡、静和乡、丹阳乡。 1956年,成立官亭土族乡。 1958年,成立黄河公社,包括官亭、中川、杏儿。 1966年,改名为官亭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镇。 |
明初,巴州沟称巴川;洪武年间因设驿站而称巴州驿;嘉靖年间,增修巴暖三川堡山城,改称巴州堡;民和县建县前为碾佰县辖老鸦峡外巴州堡,建县后设巴州乡。 1950年,设为第二区第一乡。 1958年,成立巴州公社。 1984年,恢复巴州乡。 2001年,改巴州镇。 2006年,联合乡并入巴州镇。 |
1949年,为太和乡。 1950年,改称满坪乡。 1958年,成立满坪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满坪乡。 1985年,改称满坪回族乡,年底又取消民族称谓,改为满坪乡。 2001年3月19日,撤销满坪乡,设立满坪镇。 |
1958年,与塘尔垣、核桃庄2乡合并成立李保公社。 1962年,分设。 1984年,改为李二堡乡。 1985年,成立李二堡回族乡,年底,取消民族称谓。 2001年,撤销李二保、塘尔垣2乡,合并设立李二堡镇。 |
民和建县后称硖门乡。 1958年,与松树乡、新民乡合并成立松树公社。 1962年,分置硖门公社。 1984年,改称硖门乡。 2002年,合并芦草部分村撤乡建峡门镇。 |
明清时期为牧马场。 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下川口保。 新中国成立初,设自由乡,后改称马场垣乡。 1958年,与川口镇合并成立红旗公社。 1961年,分设马场垣公社。 1984年,复设马场垣乡。 |
民和建县后设北山乡。 1949年,沿旧制仍设北山乡。 1961年,设北山公社。 1973年,更名为向阳公社。 1975年,再次更名为北山公社。 1984年,复设北山乡。 |
民和建县后曾设为三民乡。 1954年,设松树乡。 1958年,成立松树公社。 1984年,复设松树乡。 |
1952年,成立西沟管理区。 1958年,改为西沟公社。 1985年,成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时改为西沟回族乡。 2002年,撤乡并镇时东沟乡并入,称西沟乡。 |
1949年,沿旧制设总堡乡。 1958年,并入隆治公社。 1961年,分设总堡公社。 1984年,复设总堡乡。 |
1954年,设隆治乡。 1958年,设隆治公社。 1984年,复设隆治乡。 |
大庄乡所在地原名西纳沟,居住西纳族,后因兵燹外迁;清同治末,清政府安置兰州回族移民于此,后更名大庄;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老鸦峡外西纳堡,建县后设大塘乡。 1950年,更名前进乡。 1954年,改称大庄乡。 1956年,成立大庄回族乡。 1958年,成立大庄公社。 1984年,恢复大庄回族乡。 1985年,改为大庄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