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古鄯镇 | 隶属:民和县 |
区划代码:632122101 | 代码前6位:63212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辖区面积:约98.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3万人 |
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4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古鄯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东汉和帝时在此筑龙耆城,唐属鄯州,明洪武十九年(1386)设西宁卫古鄯驿,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所辖老鸦峡古鄯堡,建县后设古鄯镇,故得名古鄯。2002年成…[详细] |
古鄯村 | ~200 | 镇中心区 | 以东汉和帝时在此筑龙耆城,唐属鄯州,故得名古鄯村。1951年土改后为古鄯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古鄯大队;1…[详细] |
三姓庄村 | ~201 | 村庄 | 此村曾是曹、杨、韩三姓氏居住,故得名三姓庄村。1951年土改后为三姓庄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三姓庄大队,1…[详细] |
范家河村 | ~202 | 村庄 | 因村中姓范人家占多数且居住在河边,故得名范家河。1951年土改为范家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被改为范家河大队,1…[详细] |
桦林滩村 | ~203 | 村庄 | 最早这片河滩白桦树成林,故得名桦林滩。1951年土改后为桦林滩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桦林滩大队;1969年…[详细] |
郭家山村 | ~204 | 村庄 | 此村建在山上,很早居住郭家人,故得名郭家山。1951年土改后改为郭家山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郭家山大队,1…[详细] |
山庄村 | ~205 | 村庄 | 村庄位于大山根,故名山庄。1951年土改后为山庄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为山庄大队;1969年为山庄大队革命委员…[详细] |
尖岭村 | ~206 | 村庄 | 建在山岭上的村子,故名。1951年土改后为尖岭村;1955年为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尖岭大队,1969年又为尖岭大队革命委员,…[详细] |
三岔村 | ~207 | 村庄 | 此村驻三条沟汇合处,故得名三岔。1951年为三岔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三岔大队,1969年又改为三岔大队革…[详细] |
联合村 | ~208 | 村庄 | 此村人家居住分散,联为一村,故得名联合村。1951年土改后为联合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被命名联合大队,196…[详细] |
菜子湾村 | ~209 | 村庄 | 此村在山湾,曾出产大量菜子,故得名菜子湾村。1951年土改后为菜子湾大队,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后名为菜子湾大队,1969年又改为菜…[详细] |
夏家河村 | ~210 | 村庄 | 因村前有河流,村中多数人姓夏,故得名夏家河。1951年土改后为夏家河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夏家河大队,19…[详细] |
小岭村 | ~211 | 村庄 | 因小山上修建的村庄,故得名小岭。解放后为七里村第四堡,1951年土改后为小岭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小岭大队…[详细] |
七里村 | ~212 | 村庄 | 因跟古鄯镇只有七里路,故命名为七里村。1951年土改后为七里村;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为高级合作社;1958年后为七里大队;1969年又改…[详细] |
徐家庄村 | ~213 | 村庄 | 此村当时居住的人大都是姓徐人家,故得名徐家庄。1950年建政时叫徐家庄自然村,1956年为合作社,1958年为徐家庄大队,1984年改为徐家庄行政村,…[详细] |
岘子村 | ~214 | 村庄 | 岘子地处李家山下山口,山势较陡,形似丫豁口的小山,故得名岘子。1950年建政时叫岘子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为高级社,1958年后叫岘子大队,198…[详细] |
马营庄村 | ~215 | 村庄 | 最初居住的人是从马营迁移过来的,故得名马营庄村。1950年建政时叫马营庄行政村,1958年为大队,1984年改称马营庄行政村,后设马营庄村村民委员会沿…[详细] |
牙合村 | ~216 | 村庄 | 此村所建在古鄯镇域内一大山缺口处,故取名牙合村。1950年建政时叫牙合行政村,1956年为合作社,1958年为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牙合行政村…[详细] |
刘家湾村 | ~217 | 村庄 | 村子地处山湾且由刘家人居住,故取名刘家湾。1950年建政时叫刘家湾行政村,1956年为合作社,1958年为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刘家湾行政村,…[详细] |
来家山村 | ~218 | 村庄 | 因最早姓来的人居住,且此村在山上,故名来家山。1949年前后叫来家山大队,1956年为来家山合作社,1958年为生产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来家…[详细] |
邓家山村 | ~219 | 村庄 | 此村邓姓人居多,又在山上,得名邓家山。1949年解放初叫邓家山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叫邓家山合作社,1958年后称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邓…[详细] |
桦林嘴村 | ~220 | 村庄 | 桦林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后山村 | ~221 | 村庄 | 因村子地处山背,故名后山村。1950年叫后山;1956年合作化时叫合作社,1958年为大队,1984年改称后山行政村,后设后山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李家山村 | ~222 | 村庄 | 享堂李土司后裔所居住的地方,故名李家山。1950年建政时叫李家山行政村,1956年为合作社,1958年为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李家山行政村,后设…[详细] |
柴沟村 | ~223 | 村庄 | 此地山沟内柴草很多,故名柴沟。1950年建政时叫柴沟行政村,1956年为柴沟合作社,1958年为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柴沟行政村,后设柴沟村村…[详细] |
地名由来:
东汉和帝时在此筑龙耆城,唐属鄯州,明洪武十九年设西宁卫古鄯驿,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所辖老鸦峡古鄯保村,建县后设古鄯镇。
基本介绍:
古鄯镇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38公里。 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等。 面积98.8平方公里。 辖三姓庄、范家河、桦林滩、郭家山、小岭、七里、 复家河、菜子湾、联合、三岔、古鄯、尖岭、毛家山庄13个村委会。 东汉和帝时在此筑龙耆城,唐属鄯州,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西宁卫古鄯驿,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所辖老鸦峡古鄯堡, 建县后设古鄯镇。1950年改乡,1958年成立古鄯公社,1984年复设古鄯镇。 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油菜种植为主。 通县乡公路。 境内有“七里药泉”旅游胜地。
历史沿革:
古鄯镇,汉代为金城郡辖地、龙支县治,东汉为陇右郡都尉治所。
隋唐时期,龙支隶属陇右道部州。
元时属甘肃行省,为西宁州辖地。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此设驿站,为西宁卫7个驿站之一。
清又设巴暖三川营于此,驻兵镇守。
古鄯曾为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藩古道”的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