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镇 | 隶属:竹山县 |
区划代码:420323100 | 代码前6位:420323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鄂C |
长途区号:0719 | 邮政编码:442000 |
辖区面积:约6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5.65万人 |
人口密度:81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个社区、9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北大街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1991年开始建房后为劳动局办公楼,2014年初搬至河堤后,2014年5月北大街社区入住至今。…[详细] |
城西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城西大队原属明钦大队一部分,1981年1月由明钦一、七、九生产队改名为城西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称城西村,2007年,城西村更名为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
西关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出入县西城门关卡以外,向西延伸的街道集市,历史上称为东西关街,俗称西关。1958年定名城乡大队辖四个生产队,1984年7月改为城乡村村民委员会,200…[详细] |
大街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1949年后打乱旧保甲制,更名为大街街公所,1955年于辕门街合并改为第二街居民委员会,1958年人民公社化是改为第二营,1966年改为红卫街,196…[详细] |
东门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东门社区前身为马家菜园,1989年改为东门回族村,1997年为东门办事处,2006年更名为东门社区居委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
明清村 | ~200 | 镇中心区 | 明清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窑沟村 | ~201 | 村庄 | 1949年称田湾乡一分会,1954年合作化时称田湾高级社,1958年划归到城郊区田湾公社三好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为三台公社三好大队,1981年通过…[详细] |
虎山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因境内有一山,形如虎而得名。该大队1949年为霍山乡二分会,1955年是为虎山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任称虎山大队,1984年改为虎山村…[详细] |
园艺场村 | ~205 | 村庄 | 园艺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二道坊村 | ~206 | 村庄 | 1970年代,霍河电站未建,霍河水流大,水中胜产各种鱼类,当地百姓在河道浅水处用石块筑起一头高于水面、另头低于水面的两道高台,高台上铺设竹笆,水流经过…[详细] |
迎丰村 | ~207 | 村庄 | 1949年称迎丰沟村。1955年时称迎丰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迎丰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称迎丰村,隶属城郊区。1987年,撤区并乡…[详细] |
高家庄村 | ~208 | 村庄 | 1949年分别为蚂蝗沟村和稻谷场村,1955年由两村合并为联营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认称联营大队,1981年竹政发10号文件更名为高家…[详细] |
刘家山村 | ~209 | 村庄 | 建国后田沟大队,属竹山县文峰公社管辖。1979年5月,从文峰公社划归竹山县霍河水库管管理处管辖,改名农业大队;1981年以后,因境内有刘家山,且上山刘…[详细] |
乔儿沟村 | ~211 | 村庄 | 1949年为小沟村,1955年称合平农业生产合作和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和平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时桥儿沟、小桥儿沟合称为双桥大队,1981…[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是竹山县政府所在地得名。据《竹山县志》乾隆版记载:“县城始建于方城山,后迁于上保县河,再迁于老。”方城山再城东15公里,即现在文峰乡皇城村,当时利用自然有利的地形,以山为城,此后发展为土城,再上庸水北。明成化三年,周长一千八百步(约三华里),开四门,其城墙所围圈的范围即称城关,外面称城郊。
荣誉排行:
2018年1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城关镇2017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称号。
基本介绍:
在汉江最大支流堵河之滨,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钟灵毓秀的上庸古镇----竹山县城关镇。
城关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载,竹山县城曾为上庸古国之都,上庸是殷商时期侯国,名列南方八国之首。境内有可与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相媲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遗迹、唐朝皇太子古墓。集秦楚文化于一体的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画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独具魅力。民俗风情风味独特。
城关镇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处县城腹地,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水陆交通纵横交错,通讯网络覆盖全镇。城区距十堰市区158公里,距武汉市638公里。境内有储量达1200万吨以上的石煤、2千万
历史沿革:
1865年称城社,光绪年间,全县设4乡,以县城为中心,1932年-1940属一区,1941年改称城关镇,1949-1951年为城关区;1952-1955年为城关镇,辖一街、二街、三街、四街;1956年撤城郊区并入城关镇;1957年将原城郊区划出,分设城关镇、城郊区;1958-1960年为曙光公社;1961-1974年为城关镇,辖向阳街、红卫街、明清街、前进街;1975年撤区并社为城关镇,辖原城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