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虹溪镇 | 隶属:弥勒市 |
区划代码:532504103 | 代码前6位:532504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云G |
长途区号:0873 | 邮政编码:652300 |
辖区面积:约15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7万人 |
人口密度:约29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8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虹溪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虹溪村旁有一溪流蜿蜒如虹,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虹溪乡;1955年为虹溪区虹溪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虹溪生产大队;1962年为虹溪区虹溪公社…[详细] |
啥咩村 | ~202 | 村庄 | 昔日人们在牧羊场地建村,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啥咩乡;1955年为虹溪区啥咩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啥咩生产大队;1962年为虹溪区啥咩公社;…[详细] |
招北村 | ~203 | 村庄 | 因村旁北部有一座招北山,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招北乡;1955年为虹溪区招北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招北生产大队;1962年为虹溪区招北公社;…[详细] |
新桥村 | ~204 | 村庄 | 因在虹溪的东北部有一座新建桥,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新桥乡;1955年为虹溪区新桥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新桥生产大队;1962年为虹溪区新桥…[详细] |
密纳村 | ~205 | 村庄 | 系彝语地名,“密”:地方,“纳”:黑彝族,意为黑彝族居住的地方。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密纳乡;1955年为虹溪区密纳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密纳生产…[详细] |
太和村 | ~206 | 村庄 | 因当地人的美好愿景,太和意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太和乡;1955年为虹溪区太和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太和生产大队;19…[详细] |
文笔村 | ~207 | 村庄 | 因境内有一文笔塔,虹溪镇自古以来重视教育,鼓励后代对于知识要有态度,孜孜不倦,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文笔乡;1955年为虹溪区文笔乡;1958…[详细] |
刘家庄村 | ~208 | 村庄 | 刘家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白云村 | ~209 | 村庄 | 因地处山冲东西岸,秋冬季节常有云雾笼罩,故名。1949年为弥勒县第二区白云乡;1955年为虹溪区白云乡;1958年为虹溪公社白云生产大队;1962年为…[详细] |
地名由来:
虹溪镇原名十八寨,适开化府属马关县亦有一“八寨”之地,土匪出没无常,被视为匪区,为免混同,乃由地方绅首(清末巨商)王炽等提议申请批准,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更名为“虹溪”。
荣誉排行:
2018年12月,2018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出炉,虹溪镇上榜。
2014年7月,虹溪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虹溪镇古称“十八寨”,距弥勒市区40余公里,是清末巨商王炽的故乡。全镇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106。最高海拔1974米、最低海拔1080米,年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800毫米。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养殖业以牛、羊、猪、家禽为主,新兴产业有花卉、蓝莓、巴西菇、食用玫瑰、大棚葡萄、韭黄、生菜、芦笋等。镇党委下辖11个党总支,7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04人。全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8个村委会,共86个自然村98个村(居民)小组15548户46990人,70%以上人口分布在坝区,居住着汉、回、彝、傣等民族。镇域内共有省级文物2处(石牌坊、文笔塔)、
文化旅游:
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弥勒县境内西南虹溪镇,白龙洞距弥勒县城28公里,白龙洞风景区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景区。随着弥勒县旅游业的发
虹溪石牌坊位于弥勒县虹溪镇东门街中段。青石建造,东西向,占地面积64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坊通高40米,宽6米,三重檐四柱三间,柱脚石墩有八个石狮子相对而立。坊头正中有一
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属律高县。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属广西路。
元、明时,出现十八寨。
明嘉靖元年(1522年),置十八寨守御千户所。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设部、推之官,沿用明制直属云南省军事指挥机构。
清康熙七年(1668年),撤守御所,置伍官之制,属弥勒。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区公所,虹溪属二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区改为设虹溪、复兴(巡检司)两镇。
民国三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