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奴尔乡 | 隶属:策勒县 |
区划代码:653225205 | 代码前6位:653225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新R |
长途区号:0903 | 邮政编码:848300 |
辖区面积:约522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04万人 |
人口密度: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其曼巴格村 | ~200 | 村庄 | 因此地多花草像花园故名。“其曼巴格”,意为“花草园”。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沿用此名,1959年公社化后命名为奴尔公社一大队,1984年改称其曼巴格村委会…[详细] |
库木巴格村 | ~201 | 乡中心区 | 因本村是在沙滩边建立的家园而得名。库木巴格,意为“沙漠田园”。1956年称为古勒鲁克(花园)合作社,1958年称为二大队,1984年改称为库木巴格村村…[详细] |
亚巴格村 | ~202 | 村庄 | 因本村处在深沟而得名。“亚巴格”,意为“沟园子”。亚巴格村于1984年成立,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阿克塔什村 | ~203 | 村庄 | 因从前人们在此地开荒时,挖出一块白色的大石头而得名。“阿克塔什”,意为“白石头”。新中国成立前一直称阿克塔什村,1958年称为奴尔乡三大队,1984年…[详细] |
托万阿其玛村 | ~204 | 村庄 | 相传从前此地是一片荒地,逐步改造成村庄而故名。“托万阿其玛”,意为“下面开荒地”。1958年前一直称为托万阿其玛,1958年称为四大队,1984年改称…[详细] |
亚勒古孜巴格村 | ~205 | 村庄 | 因本村独处戈壁中而得名。“亚勒古孜巴格”,意为“独立的园子”。1958年前一直称亚勒古孜巴格村,1958年称为奴尔亚勒古孜巴格大队,1984年改称亚勒…[详细] |
阿其玛村 | ~206 | 村庄 | 因本村从前是荒地,后经人们开垦逐步形成自然村而得名。阿其玛,意为“开荒地”。1958年称为奴尔乡牧场,1984年改称阿其玛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阿热库木村 | ~207 | 村庄 | 因本村地处萨尔龙河与奴尔河中间的河滩而得名。“阿热库木”,意为“中间沙子”。1984年建立行政村,称托万阿热库木村,同年又改称阿热库木村委会,名称沿用…[详细] |
都木村 | ~208 | 村庄 | 因此地平坦,有广阔无际的草原而得名。“都木”,意为“辽阔的土地”。1958年称为牧业村,1962年称为都木大队,1984年改称为都木村,2013年1月…[详细] |
热再克村 | ~209 | 村庄 | 据传过去这里最早一个名叫热再甫克木,因这个人聪明而故名。“热再克”,意为“聪明”。热再克村于1984年成立,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恰塔什村 | ~210 | 村庄 | 因本村边有一块花白色石头故名。“恰塔什”,意为“花白石头”。1958年前称恰塔什村,1958年改称奴尔公社六大队,1984年改称恰塔什村委会。…[详细] |
巴格贝希村 | ~211 | 村庄 | 因地处萨依巴格河上游而得名。“巴格贝希”,意为“园子上头”。1956年命名为巴格贝希村,1957年改为胜利社,1958年为奴尔公社依麻木管理区三大队,…[详细] |
琼库勒村 | ~212 | 村庄 | 因本村很早前有个面积为1333.34平方米的大涝坝而得名。“琼库勒”,意为“大涝坝上头”。1958年前称为琼库勒贝希村,1958年改称奴尔公社八大队,…[详细] |
喀什也尔村 | ~213 | 村庄 | 因本村地处河岸地故名。“喀什也尔”,意为“河岸地”。喀什也尔村于1984年成立,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虽力兰干村 | ~214 | 村庄 | 因本村在萨依巴格河边,过去是奴尔通往博斯坦的驿站故名。“虽力兰干”,意为“水边驿站”。1958年前称虽力兰干村,1958年改称奴尔公社十大队,1984…[详细] |
布藏村 | ~215 | 村庄 | 地处布藏河谷而得名。布藏,意为“沙尘多”。1957年称为五一牧业合作社,1958年称为十三大队,1977年称为萨依巴格管理区十大队。1984年改称布藏…[详细] |
亚其村 | ~216 | 村庄 | 因本村处在深沟内得名。“亚其”,由“亚依其”音变而来,意为“深沟里边”。解放前称亚其村,解放后土改时改称萨依巴格3乡3村。1957年2月合作化初期叫恰…[详细] |
萨尔龙村 | ~217 | 村庄 | 因地处萨尔龙河谷而得名。萨尔龙,意为“阳光照耀的地方”。1957年称为五一牧业合作社,1958年称为十三大队,1984年改称萨尔龙村,名称沿用至今。2…[详细] |
地名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此地遭遇一次罕见的大风暴袭击,沙尘暴持续四十多天不见天日,人们觉得无法生存下去。突然有一天,沙尘退去,太阳出来了,天地间一片光亮,人们高呼“奴尔”,故而得名。奴尔,意为光明、明亮。
基本介绍:
努尔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策勒县城东南、距县城120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半农半牧乡,乡政府所在地海拔2350米,辖18个行政村(其中4个牧业村),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225.5平方公里,总人口10437人,(其中汉族9人)耕地面积3.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料等作物。2002年全乡农牧业产值达1200万元。粮食总产量5104.5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5.4万头(只),2002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66.42元。
发展情况:全面落实地委提出的调大林果业的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把经济林建设作为我乡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历史沿革:
据《新疆建置志》,清代称塔克努拉。
为南通西藏要道。
民国初年,称奴尔村。
策勒建县后,以奴尔村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划为策勒县第六区。
1944年改称新生镇。
1950年设策勒县第六区,亦称奴尔区。
1958年成立奴尔公社,辖3个管理区。
1977年8月,将奴尔公社所属的依麻木管理区划出,设置博斯坦公社。
1984年建奴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