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王善村位于莱城以北10公里处,明莱公路以东,地处丘陵。东为王家庄,西为御驾泉,东北为许家沟,南为西王善,耕地1140亩。249户,704口人。
据《尹氏谱》记载,明代末年,尹姓由肥城县迁此定居。因位于王善村后,有沟,俗称后沟,村以沟名。因址在东王善以北,后改称北王善。村内原有牛、马、陈、刘四姓,后又有尹、王、贾、杜、董、李、吕等姓。
北王善村里有一条南北大沟,无水,有一条小河蜿蜒西南而去。1959年,由莱芜县口镇人民公社施工,在村南修建了大水渠,水渠跨越小河的一段,修筑了桥孔,这些桥孔成了北王善村民的出人口。
勤劳善良的北王善人,在战争年代,许多青年人踊跃参军,保家卫国。尹延青、王化良、董玉润、董效常、王育强等都是可歌可泣的烈士。1947年,莱芜战役时,游击小组组长吕荣福带领村里的民兵,在崔家庄一带,帮助八路军歼灭了不少敌人。尹承守、王化新、尹承生、董玉温、尹承庭、董爱同等,都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老英雄。
北王善村村民崇尚文化,注重教育。1930年左右,村里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王玉敬等十几名学生念四书。1938年,又以三间民房,请董效周老师教“四书”,当时有30多名学生。1940年,改为“抗日小学”,吕伯阳任教师。1946年,抗日小学解散。1951年,村里正式建立学校,只有一、二年级,23人。第二年发展到四个年级76名学生。当时就在王玉敬家的两间民房里,屋里盛不下就在院子里教。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有了正规的学校,直到1990年并入御驾泉小学。
1964年,村里考出了第一个中专生,是董学文,现任商河县水利局局长。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共考出了六十多名大中专生。
村里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1968年-1969年两个冬天,王玉敬组织了30多人,将样板戏改为莱芜梆子到尚家泉、王家庄、周家庄、东王善等村演出,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北王善村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1954年建立初级社,王化栋、王化魁等20多户人社,1955年发展为高级社,以后公社化。一直注重发展生产。
北王善1971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深翻整平土地500亩,梯田100亩。大搞水利建设,修水库两座。一、村西北“老婆坝”,坝身底宽50米,高20米,顶宽15米,长150米,容水万方以上,灌溉土地300多亩;二、村东北小水库,坝身底宽40米,高20米,顶宽15米,长120米,容水近万方,浇地近300亩。村北海岛子,挖方塘一个,30米见方,浇地近100亩。
村南有大冶水库干渠,1958年建修,浇地300亩以上。又打直径5米,深15米机井5眼,浇地近500亩。这些水库、塘坝、机井、自来水渠,彻底解决了该村用水难的问题。
北王善村有很多人从事建筑、装饰业。1996年,又兴起仔猪养殖业,1997年村里又建立了两支购猪专业队,跑信息、拓路子。地域扩展到了淄博、新泰、明水等地。现又建成大型猪舍2所,可饲养仔猪1000头。中型冬季温室养猪大棚11处。直销正大饲料集团、鲁支饲料公司的饲料。5户村民建起了饲料销售处,形成购销一条龙。全村人均增加存款两千多元,确实靠饲养走上了小康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后,又新建三辣园500亩,种植山药、姜、蒜等,人均0.8亩。在村南建养牛场一个,占地20亩。仅尹廷彩一户就养牛50头,年收入5万元。养鸡专业户15户,仅牛召龙一户,就养鸡上万只,年收入20万元。大理石厂一处,投资50万元,年收入20万元。地毯厂、玩具厂各一处,年收入5万元。
北王善村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王善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