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山口村位于莱城西南8公里,象山北麓(又名团山)汶南河东岸,地处丘陵。北邻鲁家庄村,西南为蜂崖村,正南是龙王庄,东南是井峪村。耕地面积345亩,113户,355口人。特产花椒、山楂。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象山乡•象山口”。
据《亓氏谱》记载,明朝初年亓姓迁此建村。因址在象山口,借以名村。后借谐音成响山口。
响山口村原有4姓人家,分别是亓姓、郑姓、曹姓、毕姓,现毕姓已无。村民聚居此处,繁衍生息。多少年来,他们不分家族,世代和睦,耕读传世,民风淳朴。
响山村人很重文化,崇尚礼仪,村人儒雅诚实,民风淳厚。出于强身健体,防乱护家之需要,村人拜师学艺,习拳弄武,有拳脚功夫。清朝末年,村人亓若群力大无穷,十八般武艺都很精通,武艺超群,在济南府会试中,考中武秀才。“0”中,他所使用的弓及坟墓被毁坏。村里人至今崇尚武艺。
响山口村人不但愿意习武,还特别注重文化,注重教育。清朝末年,亓若三到省城参加考试,会试后,考取文秀才。民国年间,亓靖一考取法政专科院校,在本地小有名气。
响山口村地处偏远山区,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贫穷,凑钱与鲁家村、蜂崖村联合办起了私塾,地址在鲁家村、他们才有了读书的地方。解放后,改为鲁家完小,旧址完好,碑文现存。1980年,响山口村、鲁家村、蜂崖村和龙王村4村的村民在鲁家村建立了鲁家小学。1982年鲁家管区又建立了鲁家联中(实为响水联中),现在改为鲁家联小。响山口村、鲁家村、蜂崖村、龙王村、团山村、黑峪村、小辛庄村7个自然村的学生就读。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首先考入中专的是亓进福、亓进友、亓海军,郑万新等人。响山口村第一个大专生是郑维广,考人海军学院。第二个是亓会涛,1988年考入山东医学院。2000年郑维彪考入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亓建鹏、郑维波考取山东科技大学。在355口人中,短短的十几年中,响山口村大中专毕业生不少于20人。
响山口村地处大山之中,山高谷深,地理位置独特,有着光辉的历史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与敌人周旋,巧妙地打击敌人。解放战争中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妇女做军衣、做军鞋、送军粮、送马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壮丽的诗篇。许多村民毅然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亓树元、郑万如等同志在战场上欲血奋战,英勇顽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苍龙峡纪念碑上有他们的英名。
1942年,汉0猖獗,路经此村的土匪在村中抢不到粮草和值钱的东西,一怒之下烧毁了30余间房屋。村西北的村民发现后,用土枪打死了新泰土匪头目小马,土匪抬着人仓皇逃窜。村民民不聊生,走投无路,有些村民甚至-下关东,逃荒要饭。
响山口村人口虽少,但地居要道,又与鲁家村相邻,南来北往的客商,东来西去的官民,多经此地。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凭着他们的聪明才干,村人多以经商、建筑、打石、运输致富。
1983年,响山口村对本村的果园、闲散地进行了承包,把100余亩山岭荒地承包给了曹洪利、亓士俭、亓守迎等十几户,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今,专业户们以山为家,积极投资开荒修路、蓄水、整地改土,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发展商品经济,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响山口村不断涌现出一些经商能人。1986年原大队党支部书记郑思元从高庄镇印刷厂辞去厂长职务,回家办起了饭店。在他的带动下,随后有5家办起了饭店、经销部,都干得红红火火,经济收入非常可观,很有起色。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响山口村的人们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最有突出贡献的是村里的建筑队,光建筑队就有3个。不光带领村里人发家致了富,连周围村的人,甚至十几里路外的人都跟着干建筑队,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的响山口村,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树林,高大的白杨直立挺拔,婀娜秀气的垂柳惹人喜爱。响山口村的人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建设着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的新山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响山口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