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崖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地处大王庄镇西部,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8公里处。全村共1233亩耕地,318户,1147口人。本村东接温家庄村,西邻张家庄村,南与后卞庄相邻,北靠鸡冠山。香山河穿村而过。陡崖村由陡崖和干山子两个自然村组成。
据传,本村系明朝时孟姓立村,根据村后的悬崖而取村名。又据苏氏墓碑记载:清同治年间苏姓从寨里迁来陡崖村时,孟姓已失传,仍沿袭原村名至今。
据《苏氏谱》记载:民国初年陈、苏两姓由陡崖村迁来建村,因址在山坡上,缺水,故名干山子。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王许保-陡崖”。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止凤乡•陡崖”。1941年,莱芜划分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陡崖村隶属莱北县香山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制,陡崖属香山区;1951年3月,地名区改为数字区,香山区改称十三区,陡崖村隶属十三区;1955年10月,数字区复称地名区,陡崖村为香山区管辖;1958年3月,全县划分28个乡(镇),陡崖归属大王庄乡;10月,划分24处人民公社,陡崖隶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大王庄公社改称大王庄办事处,陡崖村划归大王庄办事处温家庄乡管辖;1985年10月,撤办事处,改称大王庄镇,陡崖村隶属大王庄镇。
陡崖村旧址原来在现址村南,1966年因修建香山水库,全村北移。从1970年开始,又陆续对村庄、道路进行设计规划。1986年修了长1700米、宽8米的直通温家庄的公路。1997年投资30万元全部进行了沥清硬化。1998年通开了村里的南北大街,长300米,宽15米。陡崖村因香山河穿境而过,水浅时尚能涉水而过,汛期只有望水兴叹。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1985年,村里发动群众修起了长25米、宽4米、高4米的三孔拱桥,解决了这一难题,村里的经济也随之繁荣起来。
陡崖村矿产资源丰富,盛产花岗石,铁矿石等。花岗石以“莱芜黑”为主,为我市的生产地之一。“莱芜黑”光洁度高、硬度大、颜色纯正,为国内稀有上佳的建筑材料,曾用于天安门广场的铺砌。1986年开始进行大理石矿的开采,现有石材加工厂一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陡崖村民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抗日战争期间,陡崖村村北的柳树沟是香山区中队的办公地点,本村和外村的有志青年都是在这里参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1年,地下党派王鹏与止凤村张灿春到陡崖村动员该村反动组织红枪会解散,不要再进行反动活动。但红枪会头目却密谋要杀害王鹏。村长朱清学得知后,便千方百计地做红枪会的工作,软硬兼施,最终安全地把王鹏护送出村。1942年,日寇到陡崖村扫荡,枪杀两人,其中一儿童是被鬼子当作练枪的靶子活活枪杀。还有一次,日军在葫芦头沟杀死两名妇女。陡崖人民奋起-,英勇抗敌,11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许多有志之士为追求光明,南征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陡崖村的光荣和骄傲。
陡崖村十分重视改革生产条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1957年为改善干山子村的生产条件,修了干山子水库。以后又于1964年、1975年陆续修建了村北的浆葫芦水库和北峪水库。从解放初至今,陡崖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起大小塘坝5个,拦河截流3处。2000年投资10万元,建三孔桥起了1600方的大水池一个,调剂了水源。2002年又投资20万元铺设了地下管道,使陡崖水库的水不用机器直接流到田间地头。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全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已发展生姜400亩,桑园230亩,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1:3。
近年来,陡崖村依托当地储量丰富的铁矿石、黑色花岗石、石英石等资源,群众集资入股或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矿产开发,形成了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的势头。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已开采花岗石3万多立方米,开采铁矿石20吨,其它矿产1000多吨,年收入达50多万元。苏咸孟是其中的佼佼者。
陡崖村还特别注重其他产业的发展,他们有喂养母猪繁育仔猪的传统,村里的干部就因势利导。现在村里有大型养猪场7处,从配种、繁育到肥猪出栏一条龙服务,使畜牧业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优势产业。综合商店、饭店、制作修理等第三产业也蓬勃兴起,增加了村民收入。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200多元。
今天的陡崖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陡崖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鸡冠山:因山顶有巨石,形如鸡冠而得名。
红枪会:解放前的一种群众组织,原来只为看家护院。后来却逐渐被反动派利用,走上了-道路,成了反动组织。
陡崖水库:陡崖水库位于莱城西北28公里,大王庄镇境内,石老婆顶东麓,以陡崖村命名,1967年12月建成,总投资13 .11万元。大坝长400多米,高19米,顶宽3.5米,为堆石坝,总库容1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4万立方米,最大水深15 5米,可利用水面90亩,控制流域面积5.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700方,防洪标准500年,为小(I)型水库。
陡崖村历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1925年前后村里就有了小学。1945年正式开设学校,设在当时村东南角的关帝庙内,由止凤村的彭汉民任教。1952年,村中设立完小。当时,朱家峪、独路、虎口崖、石屋子、孤山、东上崮等村的学生都到此念书。1958年学校合并到后卞庄共产主义小学。1961年恢复陡崖小学。1964年在关帝庙旧址上盖6间新教室。1973年,陡崖村增设联中,在村小河南岸建16间教室。1979年,村小学迁往村东岭,建新教室16间。1980年,陡崖联中合到温家庄联中。1996年,陡崖村投资40万元,在原小学旧址建起高标准的二层教学楼,设5个教学班。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这在当时全市农村小学中是一流的。
尊师重教的风尚,使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陡崖村先后考取大专以上学生30多名,其中本村学生刘霞,已考取博士。村里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对每名学生村里补助现金300元。
陡崖村非常重视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1996年村里投资12万元,砌水池一座,设管道3000多米,全部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群众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1999年,村民刘宪耕带头在村南盖起了二层楼房,现在已有11座楼房拔地而起。彩电、冰箱、电话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精神文明的建设。1986年,村里建起16间的村委大院,有党员活动室、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妇女之家等,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收到极大的效果。
陡崖历来就有热爱文艺、唱大戏的传统,村里于1957年在群众自编自唱的基础上成立“庄户剧团”,以莱芜梆子为主,剧团表演的节目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很受群众的欢迎。陡崖村的高跷、秧歌队也小有名气,每到春节都组织起来为群众表演,深受欢迎。
苏成孟:1987年个体业户,他利用本地丰富的“莱芜黑”花岗石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在陡崖村东南小河南岸建起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花岗石加工厂——金鑫石材加工厂。现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200多万元、雇用工人100多人的大型私营企业。所加工的石材远销各地,年实现利税20多万元。多次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私营企业。
一、烈士英名录
苏江友 1940年生,1960年参加革命,1960年在海阳因公牺牲,生前是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二二一团战士。
孙和春 1923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7年在泰安北集坡战斗中牺牲,生前是华东野战军八纵二十二师六十五团一营 三连班长。
苏满之 1920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1945年在临沂战斗中牺牲,生前是泰山军分区连长。
苏江富 1925年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5年在莱芜土屋战斗中牺牲,生前是莱芜县香山区区中队战士。
刘衍祥 1927年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病故,生前是鲁中军区后勤部战士。
张志岱 1917年生,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牺牲于朝鲜,生前是志愿军二十六军班长。
张志斌 1922年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上海战役中牺牲,生前是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二七团班长。
苏纪之 1918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1947年在泰安大汶口战斗中牺牲,生前在华东战军八纵二十二师六十四团二营四连。
王兆山 1942年参加革命,牺牲地点不详,属失踪烈士。
朱甲恒 1943年参加革命,牺牲地点不详,属失踪烈士,生前在菜芜香山区中队。
赵汝仲 1942年在枯河战斗中牺牲,生前在某部十二团。
二、历任村支书
1939年3月-1941年3月 朱清学
1941年4月-1942年12月 苏荣之
1943年1月-1943年12月 张吉林
1944年1月-1944年12月 苏荣之
1945年1月-1948年12月 苏孔圣
1949年3月-1952年 苏凤之
1952年-1974年12月 孙合夏
1975年1月-1975年12月 张训贞
1975年12月-1978年2月 孙合夏
1978年2月-1981年3月 张训昌
1981年3月-1992年1月 朱文恒
1992年1月- 苏全义
三、历任村主任
-1940年12月 朱清学
1941年1月-1945年12月 苏荣之
1946年1月-1947年12月 张志元
1947年12月-1949年1月 空缺
1949年1月-1953年12月 朱清河
1954年1月-1955年10月 刘延增
1955年11月-1959年12月崔乾之
1960年1月-1968年10月 张训贞
1968年11月-1992年1月 苏来章
1992年1月-2001年12月 刘会亭
2002年1月- 苏全义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苏西昌 曾任云南文山军区师政委,已离休
刘会昌 曾任全国棉麻公司经理,已故
张国平 曾任上海市金星钢笔厂-,已故
苏卓夫 曾任临沂地区重工业局长,已病故
苏将义 曾任遵义市副市长,已病故
刘延生 青岛电视台副台长,已退休
魏中信 北京南苑农场-
苏秀之 广州市人民银行干部,已离休
张志传 北京某科研单位工作,已退休
刘会宪 河北宣化二炮某部团长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苏西满 原二十一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承桂 莱城区教育局高级教师
六、苏西明
苏西明是陡崖村村民。战争年代,已经40多岁的苏西明怀着对革命的深厚感情积极进行支前,常年为解放军抬担架、运粮食、送草药。他参加过多次战役,对伤员照顾无微不至,工作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多次立功受奖 他家里现在还存有谭震林、曹狄秋等几名主要华东军区领导联合签发的奖状。
七、苏江德小传
苏江德,男,1937年生,自幼受其父亲的影响和熏陶,热爱又艺,尤其热爱莱芜梆子。完小毕业后,历任村文书等职。自1961年任庄户剧团团长以来,为剧团的发展壮大尽了最大的努力。40多年来,他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本人吹拉弹唱,无不精通。许多服装、乐器都是他本人亲自制做,并为邻村制做提琴,且分文不收。
苏江德本人善长演出生旦角色,他所演出的传统戏《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现代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等角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几次自费请师学艺,使剧团越办越好。从1966年至今,他们年年参加镇、市的文艺演出,并多次获奖。
八、庄户剧团
陡崖村庄户剧团始建于1957年,当时老艺人苏安之、刘效堂等六人爱好莱芜梆子(莱芜讴),能演出部分折子戏和喜闻乐见的节目。逢年过节,他们就自动组织起来为群众演出。他们的热情得到本单位高级社主任崔前之等人的支持,以他们为骨干,正式建立了庄户剧团,由苏安之任团长,历任村支部书记如孙和夏、张训昌、朱文恒及现任村支部书记苏全义,热情支持,有的还是剧团的主演。为了提高艺术水平,她们还邀请县文化馆年兴臣同志亲临指教。因此,他们不仅能演出现代戏,也能演出传统戏。自苏将德继任团长后,注意对新生力量的培养,使该团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该团演出的传统剧有《两狼山》、《白蛇传》、《辕门斩子》、《对金抓》、《平阳池》、《杨八姐游春》、《墙头记》、《借闺女》、《十五贯》、《八件衣》、《杀庙》等;现代剧有《三世仇》、《白毛女》、《红嫂》、《送措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审椅子》、《夺印》、《补瓢》、《退征》、《好媳妇》、《娶女婿》等,其中小戏曲《拉面情》获得了2000年莱芜市“诚信杯”农村戏曲汇演一等奖。由于该剧团的演唱比较成功,受到了不少单位的邀请,如泰安朝阳村、羊里址坊村等。
九、仙家楼
在陡崖村北,柳树沟对面。四块大石立于四个方位,另有一大石盖于其上,下面四面通风,中间约有四平方米空间,可容六、七人聚会,极像一个凉亭。
据传,有一年一姓魏之人在山上看山一有一天,有仙女与住在杨丘山上的仙家结婚。有一陌生人告诉他,晚上无论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放枪。果然,晚上他听到锣鼓与唢呐之声,非常热闹,他没有放枪。早晨他到悬崖下的泉边取水,发现有四碟菜和一壶酒放在泉边,据说是仙家为了感谢他没有放枪惊扰婚礼而赐给他的。自此,崖上凉亭似的东西便被叫做仙家楼。
陡崖村矿产资源丰富,盛产花岗石,铁矿石等。花岗石以“莱芜黑”为主,为我市的生产地之一。
陡崖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区划: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陡崖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