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庄村位于黄庄镇西0.5公里处。东依镇政府,西、北与黄庄一村相连,南与马家庄村相接。莱(钢)韩(旺)公路穿村而过,公路将村落分为两部分。全村500口人,耕地387亩。
据刘氏墓碑载,明宣德十年(1435年),德祖从诸诚复迁本村。因后继无嗣,过继沙岭子村春和公,立“春和碑”,以祈人丁兴旺。刘姓为多数,以姓氏取名刘家庄。因莱芜有西刘家庄,故称东刘家庄。
东刘家庄村在1945年前属于蒙阴县北一区黄庄乡;1945年5月黄庄区解放,属沂源县黄庄区;1985年撤区设乡镇,属黄庄镇;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设钢城区,属钢城区黄庄镇。
村中有一条河,舒缓静卧,南流汇入汶河上游。河东叫东庄,河西叫西庄。西庄街中心有一株古槐,虬劲苍郁,三四人方能合围。一年四季树上栖息着各种鸟儿,古槐树洞可容数人藏身。由于年代久远,有人说树有灵气,旧时每逢过年过节还能享受人间的烟火。盛夏之时,村民都聚于此处乘凉玩耍。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坏。据说有一村民在毁树的前夜看到一白胡老头从树中走出西去。离古槐的西边四米处,有一古碾,和古井隔街相对,石碾经年累月,碾盘因长期碾轧而成槽状,虽然石碾已无大用途,至今却犹见其古韵。古井为青砖所建,取名“济民井”。由于年代久远,井台、井盘光滑细腻。现古井已埋,巨石犹存,从现存的雕花牛槽、巨型青石水槽中也能反映出村庄的繁荣兴旺。
东刘家庄村民自宣德十年居住此地,繁衍生息,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揭开了新的篇章。1955年成立初级社,有18户加入。1956年转入高级社。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社长刘传,主任刘增财。1979年刘家庄村开始分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0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先是迁坟平墓开发土地,后进行东庄的整体搬迁和搬土造田,开发200余亩。为改变灌溉条件,从1971年兴修水利。先后打机井2眼,建二级提水站一处,使十年九旱的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并修路近1.5公里,建设高架桥一座,初步改变了运输难的问题。1986年村里进行农业产品的种植结构调整,使人均一亩小果园的计划得以落实,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西岭、北岭,苹果树、桃树连片,成了刘家庄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是刘家庄村的传统。1960年村投资建校,共有两个班,先后有刘邦信、葛长军、刘增利任教。全村先后有20人考入大专院校。60年代,刘仲龙考入大学,毕业后任土门兵工厂副厂长;最高学历者刘晓玲,现在青岛科技大学读研究生。
刘家庄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精明经营。1978年刘增堂买车搞运输,率先致富。村里还投资几万元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粉条场,安排劳力20人,产品远销外地。复员军人刘训-放思想、敢为人先,以大胆的思路,充分利用莱钢的优势资源投资建成工厂一座,安排莱钢分流人员多名,现已有固定资产几十万元,成了村中首富。村民刘俊成是种植蔬菜能手,附近村庄都有人前来请教,交流经验,在他家中开起了“互交会”。
刘家庄村自明朝迁来已500余年。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将为赢牟的文明建设增添新的光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刘家庄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区划: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刘家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