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桥村位于黄庄l公里处。与沙帽峪组成村民委员会,系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北邻柿子峪村,南、东临山,地处山区,面积3平方公里,82户人家,228口人,252亩耕地,132亩山坡岭地。
据董氏碑记载:清同治年间(1871年)祖讳登礼,由新泰县黑山村迁此定居,因神话传说山上的猴子在此架了一座小桥,故名猴架桥。后来胡姓迁此成为大户,雅化为胡家桥。
沙帽峪位于胡家桥东1公里处,与胡家桥组成村民委员会,95口人,105亩耕地,有张、刘二姓,以张姓为主,据张氏墓载:始祖讳陶林于清光绪年间从丈八丘村迁此居位,因村边有一沙岭似马状,名沙马峪,后雅化为沙帽峪。
民国初,归蒙阴县;1940年7月属七区黄庄乡;同年划归沂源县;1985年改属黄庄镇;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
胡家桥村民自聚居此处,繁衍生息。1961年从黄庄划出,自立为行政村。当时全村共182亩耕地,200亩山坡地,165口人,有胡、董、张、冯、王、李6姓,以胡姓居多。村中加刘姓为7姓,以胡姓、张姓居多。村民不分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胡家桥村地处纯山区,土地瘠薄,水源缺乏,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胡家桥村民的生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得到改善。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共有11户,社长胡士庆,村民按四六分粮(地四劳六);1957年成立高级联社,社长胡士庆,村民按三七分粮;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胡家桥隶属黄庄公社;1982年胡家桥村开始分地到户,1983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2年,胡家桥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整修荒山,平坟、围堰,新增耕地百余亩。1973年以前,胡家桥村水源条件极差,只有一口水,只能维持人畜用水,浇灌面积根本谈不上。1973年,村领导组织村民搬运土石方3000立方米,建起了一座塘坝,缓解了该村水源条件差的矛盾,使一部分耕地得到了灌溉,农作物由原来的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村民生活日益改善。
1990年,胡家桥村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为了彻底解决灌溉面积,1999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村领导又筹措资金10万余元,打了一眼深井,使胡家桥村民全部实现水利化,彻底改善了灌溉条件。现在出现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果树春有花、夏有果的新景象。
1999年底,村党支部又把群众吃水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群众深爱鼓舞,热情高涨,克服了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等困难,奋战一个月,搬运土石2000立方米,铺设地下管道8000米,修建20立方米的蓄水池3个,花费资金3万余元,把清澈的泉水送到了家家户户,村民望着院中哗哗流淌的自来水,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胡家桥村自建村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1年,胡家桥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5人,第一人为1993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的张德成。
胡家桥村民,手工艺人颇多,如石匠胡水正,木匠冯孝和,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运输业、装饰业、种植业如雨后春笋。如运输专业户胡玉军,贩运大户张发山,建筑业户胡水正。村民人均收入由生产队时的不足百元增长到2001年的3000元。胡家桥村民由温饱奔向了小康,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胡家桥村民自迁居此地,和睦相处,辛勤耕耘,生活日益殷实。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胡家桥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区划: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胡家桥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