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寺寨乡 | 隶属:湟源县 |
区划代码:630123206 | 代码前6位:630123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小寺尔村 | ~200 | 乡中心区 | 村西山崖有一寺庙,故称为小寺,1983年体制改革为小寺村民委员会,故名。解放前从南京朱子巷迁至湟源,解放后,主要有马、张、李多种姓氏组成搬迁至小寺村后…[详细] |
华尖村 | ~201 | 村庄 | 原来有蒙古族放牧为生,因有山形状像犁地的铧,故被称为铧尖,1983年体制改革被改为铧尖村民委员会,故名。于1949年由湟源、申中、塔湾、下寺迁于华尖,…[详细] |
下寨村 | ~202 | 村庄 | 下寨村原是蒙古族居住,贡家王爷在这安营扎寨,本村是安营扎寨的下村,一直称为下寨。上有上寨,下有下寨,原来就是一个寨地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地方,1983年体…[详细] |
西扎湾村 | ~203 | 村庄 | 喇嘛托海原为蒙语,意思就是有小园山象喇嘛头,故称喇嘛托海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西扎湾村民委员会,故名。解放前,本地为南山下较小的政治、经济中心,…[详细] |
草原村 | ~204 | 村庄 | 以前以农牧业为主,草原广阔,所以称为草原村,故名。以前以农牧业为主,草原广阔,所以称为草原村,1983年体制改革命名为草原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长岭村 | ~205 | 村庄 | 因其地理特貌,称为俄博湾,后称长五岭,1983年体制改革命名为长岭村村民委员会。1959年,有湟源县大华、塔湾、湟中迁至长岭村,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居…[详细] |
上寨村 | ~206 | 村庄 | 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村,主要有李、张、马、陈、石多种姓氏组成,以后发展,成为上寨村,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上寨村民委员会,故名。在明清…[详细] |
簸箕湾村 | ~207 | 村庄 | 村庄后山像簸箕,所以称为簸箕湾村,故名。于1927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后不断发展,1949年改为簸箕湾村,1958年人民公社簸箕湾大队,198…[详细] |
乌图村 | ~208 | 村庄 | 乌图为蒙语,意为长山的意思而得名乌图村,1983年体制改革为乌图村民委员会。于1930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搬迁至本地,以后不断发展,形成居民点,1958…[详细] |
烽火村 | ~209 | 村庄 | 因村后有马脊岭村,本村在前60年前称前滩,1958年命名为烽火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烽火村村民委员会。于1928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主要有…[详细] |
马吉岭村 | ~210 | 村庄 | 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此地靠西北有座山像马脊梁而得名。1983年体制改革为马脊岭村民委员会。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主要…[详细] |
阳坡湾村 | ~211 | 村庄 | 因其地理特貌命名为阳坡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寺寨乡阳坡湾村民委员会。1936年本村主要姓氏以谈、张、刘、陈为主,居住有二三十人,1949年后为寺…[详细] |
五岭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本村前面有五座小山坡,所以称为五岭,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五岭村民委员会,故名。1924年只住刘氏一家,后从塔湾巴燕吉盖搬迁至本村,一姓陈为主,成立五…[详细] |
地名由来:
辖区范围内有小寺、上寨、下寨村,故名。
基本介绍:
湟源县寺寨乡位于湟源县西部,距县城28公里。毗邻青海湖、海晏县,平均海拔3070米.年平均气温10.5,年平均降雨量468毫米.无霜期47天,属纯脑山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冰雹、霜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是全乡农业生产和其它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寺寨乡共有13个行政村,68个生产合作社,1782户,7527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以藏、蒙、土、满四个民族,全乡劳动力4530人,其中男性劳力2310入。女2220人,全乡总面积152万亩.其中耕地Ig万亩,草山面积8万亩,林业用地13万亩,主要种植青化油籽、洋芋,适宜种植喜湿耐凉药用植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寺寨乡
历史沿革:
1949年前,为小寺乡。
1949年,由塔湾乡所辖。
1956年,设立寺寨乡。
1958年,属长风(塔湾)公社。
1961年,分设寺寨公社。
1984年,设寺寨乡。
区划: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寺寨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