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属沧镇。 1958年,属沧县城关公社。 1961年,属沧州市新华路公社。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新华区。 1997年10月,撤销郊区,将原郊区所辖小赵庄乡、南陈屯乡、王希鲁村,小赵庄乡的三里庄村和北赵家坟村共26个村划归新华区。 |
原为沧县地。 1954年,属沧镇。 1958年,属沧县城关公社。 1961年,析沧县城关公社复置沧州市后成为市区,之后区域逐渐扩大。 1980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运河区。 1997年,撤销郊区,其所辖的南陈屯乡、小王庄乡划入。 |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于今县内置浮阳、中邑两县,属幽州勃海郡。 东汉中邑县省入浮阳县。 北魏浮阳县属沧州浮阳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置长芦县(治今沧州市区南运河西一里)。 隋开皇十八年(598)浮阳县改名清池县,属沧州。 五代因之。 宋乾德二年(964)省长芦县入清池县,属河北东路沧州。 元代清池县属河间路沧州。 明洪武初清池县省入沧州,并徙州治于长芦,今县地遂直属沧州。 清初沧州属河间府。 1913年降沧州为县,袭用原州名,故称沧县,仍治长芦,属直隶省渤海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七督察区。 1944年沧县南运河西部建青沧交县,属冀中区,南运河以东仍名沧县,属渤海区。 1948年沧县人民政府驻风化店,1949年底迁驻沧镇,属沧县专区。 1958年划归天津市。 1961年归沧州专区。 1984年隶属沧州市至今。 |
据青县县志记载:上古为幽州地,春秋属燕国,秦时为巨鹿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国献王之子刘勉为参户侯。 封地木门城(木门庙旧址)。 置参户县,属幽州渤海郡。 魏时为章武县地,晋称章武郡,属冀州章武国。 隋代为长芦县地、鲁城县地。 唐乾符年间,改长芦县为乾符县。 五代周显德六年(959)置永安县(治今清州),属沧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永安改称乾宁县,属乾宁军。 大观二年(1108)以河清七昼夜,御批为“清”升县为州,称清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以静海、兴济二县及本州司侯司并为会川县,后复置清州,辖三县:靖海、兴济、会川,属河问路。 洪武八年(1375)四月,降州为县,因城南决口,为永避水灾,取四季长青之意,改清为青,称青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废兴济县入青县。 雍正二年(1724)由河间府改属天津府。 1913年青县改属直隶省渤海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36年属河北第七督察区。 1938年属冀中区;1949年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2年改隶天津专区。 1958年青县并入静海县。 1961年7月复置青县,属沧州专区。 1970年属沧州地区。 1986年始改属沧州市。 |
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地。 秦代属河间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始置东光县,治今县东找王镇南,属渤海郡。 三国魏时因之。 晋代属冀州渤海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移今县东南陶氏故城。 隋开皇三年(583),移今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观州,东光县隶属观州。 五代时皆属景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二月,弓高县并入东光,并为定远军治所。 宋景德元年(1004),改定远军为永静军。 金初永静军升为景州,东光县为其所辖。 元至元二年(1265),改观州为景州,属河间路,辖东光县。 明初东光县为京师省河间府所辖。 洪武七年(1374)七月,废东光,并入阜城县。 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置东光县,属河间府景州。 清顺治五年(1648),设直隶省,东光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 雍正七年(1729),由景州改为直隶于河间府;九年,东光县改隶直隶省河间府。 1913年,东光县属直隶省渤海道。 1914年,东光县属直隶省津海道。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东光县直属河北省。 1937年,划属河北省第八督察区。 1941年,属冀鲁边区。 1949年,属山东省沧南专区,1950年,改属德州专区。 1952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划归天津市区,同年并入交河、宁津县。 1961年,复设东光县,属沧州专区。 1967年,属沧州地区。 1993年,属沧州市。 |
1965年6月批准设立海兴县至今。 |
据旧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前841-221)县境属齐地;秦(前221-206)县境属齐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千童县、高成县,县境分属两县,属幽州渤海郡。 东汉灵帝(168-188)改千童县为饶安县;西晋时改高成县为高城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饶安、高城属沧州辖,开皇十八年(598)高城县改称盐山县,县地复属渤海郡辖,县境分属盐山、饶安、无棣、清池四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县地属沧州辖;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盐山、饶安、无棣、清池四县属河北东路沧州辖;明时县地属京师河间府沧州辖,是时,县境分属盐山、沧州、南皮、庆云四县;清属直隶省河间府沧州辖;1928年中华民国时期改直隶省为河北省,盐山县为其所辖;1937年“七七”事变后,本县南部建立盐山县抗日政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远烈士,改称靖远县。 1949年恢复盐山县名。 1950年6月,盐山县改属山东省德州专员公署辖。 1952年11月,归属河北省沧县专员公署辖。 1958年6月,改属天津市辖。 1961年,复归河北省,属沧州专员公署辖。 1993年,沧州地、市合并,盐山县隶属沧州市辖,至今未变。 |
肃宁古时属禹贡九州冀州之地。 春秋时期,属晋国。 战国时期,属赵国。 秦国属钜鹿郡。 汉代,为武垣县地,属幽州涿郡。 三国、晋,属幽州。 南北朝时,属瀛洲。 隋大业初(605),属河间县。 唐武德五年(622),还属武垣县。 贞观元年(627),复属河间县,隶瀛洲。 宋雍熙中(985)于河间县西置平虏砦,景德二年(1005),改为肃宁城。 属河间府。 金正隆年间(1156-1161)置为肃宁县。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废肃宁县为镇,入河间县,隶中书省河间路。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始,一直属河间府。 清代仍为肃宁县,属直隶省河间府。 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属直隶省津海道。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肃宁县属之。 1398年10月,成立肃宁县人民抗日政权。 1939年3月,属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冀中行政公署。 1944年9月30日,县城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河北省沧县地区专员公署。 1953年,肃宁县改属河北省定县区专员公署。 1954年8月,定县地区专员公署撤销,复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20日撤销肃宁县建制并入河间县。 同年因沧县地区划入天津市,河间县属之。 1962年3月27日,恢复肃宁县建制,属河北省沧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1978年下半年,沧州地区专员公署改为沧州地区行政公署,肃宁县仍属之。 1993年7月,隶属沧州市至今。 |
汉高帝五年(前202),设勃海郡,辖南皮;东汉延光元年(122),勃海郡府迁到南皮;太安四年(458),郡址由南皮迁到东光;东魏时,南皮县城迁于现址;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南皮县隶属沧州;北宋时期,南皮县属河北东路沧州;元朝时,南皮县归属中书省河间府沧州管辖;明朝时南皮属京师河间府沧州;宣统二年(1908),县以下设乡,南皮辖6个乡;1913年,废州府制,南皮县隶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称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南皮县隶属河北省;1936年春,划归河北省第七督察区;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皮,建立伪政权;1938年5月,建立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仍没旧制,辖6个区;县政府初建时,属中共冀鲁边区党组织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行营领导;7月,改属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领导;9月,改属冀南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领导;1940年6月,建立鬲津县,原南皮县二、三、四区划归鬲津县;7月,南皮县北半部一、五、六区与沧县捷地碱河以南,于桥至狼口公路以西区域合并,另建南皮县,属冀南第六专署;1941年3月改属冀鲁边区一专署;1943年1月,撤销鬲津县,扩建南皮县;1944年4月,南皮县与东光(含吴桥)县合并,建立东南县;9月,东光南部与吴桥地区划出,南皮与东光北部地区重新组建东南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区;1945年12月,东南县撤销恢复南皮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署;1949年8月,山东省渤海一专署改称沧南专区。 1950年5月,撤销沧南专区,南皮县划归德州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4月,撤销沧县专区,划属天津专区。 同年12月,撤销天津专区,改归天津市辖,析南皮并入交河、宁津县(宣惠河以南地区划归宁津县)。 1961年5月复设沧州专区,同年6月南皮县建制恢复,县政府驻泊头镇,还属沧州专区。 1962年5月,泊镇划归交河县,南皮县政府迁回南皮城。 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继辖南皮县。 1993年地市合并,南皮县属沧州市直辖。 |
春秋战国,属齐国;贞观十七年(643)安陵县划属德州、将陵县;永徽二年(651),安陵县治迁至白社桥;宋景祐二年(1035),安陵县并入将陵县;金大定二年(1162),始析将陵县吴桥镇置吴桥县,属河北路景州;元设行中书省,吴桥县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河间路景州;明洪武元年(1368),吴桥县属京师河间府景州;清沿明制,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1912年,属直隶省河间府;1913年,撤销府级建置,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改属津海道;1928年,直隶省还为河北省,属河北省;1939年2月,日军侵占吴桥县城,组织伪吴桥县公署,属伪沧州渤海道道尹公署;1941年4月14日,属冀鲁边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1944年4月,属渤海区一专署;1945年9月15日,吴桥县城解放,东吴县抗日政府进驻吴桥县城;1946年,属山东渤海行署一专署;1949年5月,属山东省渤海行署沧南专区;1950年6月,改属山东德州专区;1952年,划归河北省,属沧县专区;1958年11月,吴桥县与故城、景县合并,仍称吴桥县;县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桑园镇,属天津专区,是年12月20日,划归天津市;1961年7月,景县故城县分出,恢复原建制;吴桥县划归沧州专区,县治桑园镇;1970年,属沧州地区;1993年划归沧州市。 |
秦,置乐成邑。 周代,属冀州。 西汉,为乐成县。 东汉,属河间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因“广”字与国君杨广名讳,广城改称乐寿。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乐寿升为寿州。 完颜天德三年(1151),改寿州为献州。 明朝洪武八年(1375),降州为县,改乐寿州为献县,属京师河间府。 1937年,献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 1958年,献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6月,划归天津专区。 1959年,划归天津市。 1961年,改属沧州专区,后属沧州地区。 1993年7月,属沧州市。 |
1955年析盐山县北部、西北部村庄及沧县、黄骅县边境村庄合置孟村回族自治县;1958年12月孟村、盐山、庆云三县合并,孟村回族自治县改称孟村回族自治区;1962年5月复置孟村回族自治县。 |
据史料记载:市境春秋时大部属晋国,东部(今运河以东部分)属齐国。 战国时隶赵国。 秦统一后,置郡县,市境属赵国钜鹿郡。 晋时改为河间国,并改乐成为乐城,与成平均属其辖。 唐武德元年(618)景城改隶于沧州。 武德四年(621),置观州,治弓高,弓高县改隶观州。 同时,改河间郡为瀛州。 乐寿、景城改隶于瀛州。 贞观元年(627),景城又复隶于沧州。 金大定七年(1167)废镇立县,名交河,隶属河间路献州,另置新桥镇于运河西岸,属交河县。 据《嘉靖河间府志》,元朝至元二年(1265),合并江北州县,交河并入乐寿,未几复故。 属中书省河间路献州。 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 洪武四年(1371)徙县治于今交河镇,仍称交河县,属河间府献州。 清代属直隶河间府。 1913年北洋政府决定撤府留县,同时设置行政监察道,交河县隶直隶省渤海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市境国民党政权自行瓦解。 日寇操纵汉奸建立伪交河县政府,先驻泊头,后移交河,属伪河北省政府。 1938年,共产党领导的交河县抗日民主政权县佐公署在市境西部毛家营成立,属冀中区第一专区。 1940年冀中区析交河县、献县置献交联合县。 交河县、献交县同属冀中八专区。 1944年又析交河县东北部,沧县西部与青县组成青沧交联合县也属冀中八专区。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撤销献交县。 次年1月,撤销青沧交县,恢复原政区,仍属冀中八专区。 1946年5月,泊头解放,冀中区决定:将泊头城区由交河、南皮两县析出,设立泊头市,直隶冀中区。 同年10月,重建献交、青沧交联合县,仍属冀中八专区。 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设置沧县专区、三县一市均改属沧县专区。 1949年9月至10月撤销两联合县和泊头市,恢复原交河县,并改泊头市为泊头镇(县级),同隶于沧县专区。 1953年11月政务院决定复置泊头市,直属河北省,由沧县专区代管。 1956年复归沧县专区。 1958年4月,泊头市及交河县改属天津专区。 12月,泊头市,交河县、东光县、阜城县、南皮县四县一市合并为交河县,泊头改为镇,为县政府驻地。 是月,天津专区撤销而改隶天津市。 1961年沧县专区恢复,交河县还属。 7月,南皮、东光恢复建制,泊镇划归南皮。 1962年5月,恢复阜城县,又将泊镇划归交河县辖。 1982年1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泊头市,隶于沧州专区,1983年5月,交河县撤销,其政区并入泊头市。 |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已有人类在任丘聚居。 春秋时为燕国附庸。 秦时属巨鹿郡。 西汉时境内先后置阿陵侯国、鄚县、高郭侯国。 北齐年间置任丘县,与鄚县同属河间国。 唐开元十年任丘县属河北鄚州。 北宋时鄚州属河北东路,辖任丘、鄚县、长丰三县。 1073年鄚县、长丰县并入任丘县。 元朝(1265)废任丘、莫亭县,并入河间。 不久又恢复原建制。 明洪武七年(1374)撤销莫州省莫亭县并入任丘县,属河间府。 清代仍属河间府,雍正二年(1724)为避孔子讳,将任丘县改为任邱县。 中华民国时任丘属河北省。 建国后任邱县先后隶属于沧县专区、天津专区、天津市、沧州专区。 1970年属沧州地区。 1981年任邱县改为任丘县。 1986年任丘县改为任丘市,1993年沧州地、市合并,属沧州市至今。 |
秦置章武县,属河间郡。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沿置章武县,治今故县村北。 北魏正光年间析彰武县地置西章武县。 北齐为高城县地,治今县内旧城。 隋于西章武故城(今乾符)置鲁城县,高城改名盐山县。 唐时两县属沧州,鲁城改名乾符县。 宋代乾符入清池县。 宋金两县隶属河间路沧州。 明清池县入沧州,盐山县仍属沧州。 清属直隶省。 1928年,盐山县直属河北省。 1936年,以盐山县二区(旧城)、三区(韩村)、四区(羊二庄)及沧县滨海地区组建了新海设治局。 1937年,改设新海县。 1942年,析新海、盐山、沧县三县边缘区成立青城县。 1943年,由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 1945年,新青县解放,为纪念黄骅烈士而更名黄骅县。 1949年,属沧县专区。 1958年属天津市。 1961年,属沧州专区。 1967年,属沧州地区。 1989年,撤县建市。 1993年,由沧州市代管。 |
春秋时属燕国。 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 秦属巨鹿郡。 西汉初建河间郡,属赵国。 汉文帝时期(前178),建河间国;13年后,罢河间国,辖区分属河间、广川、渤海3郡。 汉景帝乾元二年(前155),复置河间国。 王莽新政时期,罢河间国。 东汉初年,再置河间国,6年后罢国。 东汉永元二年,复置河间国。 西晋武帝时,置河间郡。 隋唐时期,先为河间郡,后改为瀛州。 五代时,瀛州属契丹。 后周显德六年(959),属后周。 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 大观二年(1108),改为瀛州府。 元改府为路,河间府属瀛州路。 明去路存府,为京师河间府。 清属直隶省河间府。 1913年,废府建县,河间县先后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河北省河间专员督察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署。 1938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专署。 1949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改属天津专区;后又改属天津市。 1961年5月,天津、沧州分治,恢复沧州专员公署,属之。 1990年10月18日,河间县改市,属沧州地区。 1993年,沧州地、市合并,属沧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