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域内老城区为古“桐丘城”而得名。桐丘城,春秋时,该地地处嵩山向东延绵的转弯处,这里又是洧水(今双洎河)和沙水(今贾鲁河)的交汇处,岗势峻峭,有一高丘,称桐丘。后郑人在此筑城,称桐丘城。 |
扶亭路,扶亭为汉代扶沟县境内十二亭之一(位于扶沟县城东北,今崔桥镇古城村一带),该路以该亭命名。街道因此路得名。 |
崔桥原名九五集,因村内有九条丁字街,五条巷而得名。北宋年间,崔姓在村西河上建桥,更名为崔桥。 |
明洪武年间,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江村。 |
原名留汉岗。后为防匪患,在岗上筑寨,因有蛇、猫相斗,改为龙虎阁寨。1938年寨北边的尉氏县白潭集被黄水淹没,集市迁此。因白潭集久负盛名,故称新白潭。1947年黄泛后,老白潭集迁走,此地仍沿用“白潭”之名。 |
明洪武年间,赵、高二姓从山西洪洞县移此开荒,以开菜园种植韭菜闻名,称韭菜园。后演变为韭园。 |
明嘉靖年间,该村周围有金塔寺、天爷阁、奶奶庙等八寺庙相连,取名连寺,后来演变成练寺。 |
明代称申店.后村东的双陵寺集市迁此,规模较大,更名大新集。后简称为大新。 |
北宋时期,陈姓和马姓同居此岗,称陈马岗。清同治年间,有一镖头押送银两经过岗被劫,武举包冠清为保此岗村民宅免受杀害,打发人四处散发贴子,声称扶沟无陈马岗,只有包屯,因而村民得幸免于难,村名随之改为包屯。 |
隋代,瓦岗寨魏王李密卒后葬于此处岗上,得名殡王岗。1949年演变为汴岗。 |
北宋末年,开封相国寺大方丈曹彬复归故里,建曹里寺,该村以寺名命名为曹里。 |
明末柴姓在此建村并建阁楼,取村名为柴阁。1955年阁楼废,因村座落于岗上,更名为柴岗。 |
固城,据清光绪年间《扶沟县志》载:汉置,城墙砖建,四门严峻,周围环水,其势甚固,故名固城。 |
原名冷店。明代,吕、赵、黄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吕氏祖坟塌陷成滩,故改称吕家滩。后演变为吕潭。 |
明代称张楼。李姓于明末从六上小李庄迁此居住。清代中期,人口增多,因村西有座轩辕庙,改村名为轩辕庙李。1938年黄水后轩辕庙被淹没,李姓水后返回,改村名为李庄。后因东南有一村也为李庄,该村聚落较大,为区分将此村改称大李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