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孙六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孙六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孙氏族谱》记载,孙姓明洪武二年(1936),自山西洪洞县迁到(今民权孙六镇)居住,此处时为归德府至卫辉府之交通要道路口,名孙六口,基因姓孙,排名六,在此摆渡,名为孙六口。因位于孙六口北半部,故名。
清乾隆中期,焦氏居此,分前后两庄居住,此村居后,故名。
其一,据《孙氏族谱》载:“孙姓明洪武二年(1369)自山西洪洞县迁河南考城(今民权孙六集)居焉......”。此处时为归德府至卫辉府之交通要到路口,名孙路口。其二,相清乾隆年间,此处为黄河渡口,有首领孙姓,结义行六在此摆渡,后定居与此,名孙六口。因位于孙六口南,故名。
明洪武二年(1369),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时此处为归德至卫辉府的交通要道,里人习称骆驼路。刘姓一名炳之老者,在路旁设一茶摊,待人诚恳热情,受人敬重,后人为纪念他,取名刘炳庄。
清康熙年间,陈姓从山东曹县陈谭迁此,在沙土堆旁建村,取名陈土山。后伏姓迁此种地发家,人众财盛,改今名。
据《祝氏族谱》载:祝氏祖籍山东省成武县,城西北7.5千米白家店西一千米有祝氏祖茔。元世祖年间,祝姓因避乱迁此,后人丁兴旺,居住规则,成一胡同,故名。
明洪武年间,荣姓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清初,荣姓绝,后李、赵、冯、辛、杨、王六姓先后迁此,仍名。
据《皇甫氏族谱》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皇甫氏为避金兵,奉旨从山西肥乡县乐羊堡迁现村东0.5千米处,取名皇甫庄。后黄水泛滥,族人皇甫华中家有一砖楼被淤丈余,仅剩一楼岔,为生计村民西迁一华里许,于黄河南故堤南侧建村。为教育后代不忘黄水之灾,改村名皇甫岔楼。
清道光年间,朱姓从山东曹县迁此,因周有五座土岗,中间低洼,故名。1948年,李、王、房、潘、贾五姓先后迁此,分居五岗。后为防乱,六村合并,统称朱洼。
据《杨氏族谱》载:“杨氏吾族,原籍江南扬州府代征县人也,于明初有定鼎,功封千户,于宋遂家焉,越再世祖韦成者北迁考。六世祖越公于明景泰年间封睢阳(今商丘)卫。”越公少子成公文成武就,父母甚为钟爱,意欲袭睢阳卫之职于之,成公让睢阳卫于兄,于明成化年间携眷迁考(即今址)安家。后人丁兴旺,平安度日,故名“杨军平”。后人把“军”字误写成“均”字,沿用至今。
清同治年间,贾姓从山东王集迁此,因村南有贾南,故名。
清嘉庆年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王庄。咸丰年间,村民邢公从河南荥阳汜水移植中药材金银花于此。清末民初,村药材年产量逾万斤,招来四方药商到此采购,里人习称花子王庄。
明永乐年间,廉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名廉庄。清同治年间,吴姓由睢州涧岗(今睢县涧岗集)迁廉庄西建村,名吴庄。1948年后,两村连一体,里人习称吴廉庄。
清末,刘姓从刘化雪(在今王堂村东100米处,已不存)迁此建新居,故名。
清咸丰二年(1852),程姓由村南1.5千米处前程庄移此,因居前程庄之北,称后程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