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威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威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 [详细]
  镇人民政府驻梨园屯,建村时因有梨园得名。 [详细]
  因镇政府驻北章台村而得名。据传,一千多年前,村北有条朱家河,河南岸有三个土台,名漳台,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王宽、黄之光、李德等几户人家至此,在北面土台上定居建村,取名北漳台。后演写为北章台。 [详细]
  因镇政府驻北侯贯村而得名。过去有个王侯路过此地,故取村名侯贯。 [详细]
  相传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层古塔,七级源于佛教用语“七级浮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2~1424年),张姓、丁姓人家迁来此地立村,因在塔之东,故名“东七级”,镇名源于村名。 [详细]
  因镇政府原驻地位于贺营村而得名。唐开元前即有此村,历代几经异族侵劫,只剩13户人家,俗称十三户,明永乐初,沈阳中护卫左府千户贺庸奉令军屯此地,创立庄园,以姓氏取村名贺家营,简称贺营。 [详细]
7、方家营镇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 因乡政府驻方家营村而得名。
  威县辖乡。1953年置方家营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东临老沙河,距县城8公里。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2.4万。邢清、邢临公路横贯乡境。辖西方家营、南方家营、东方家营、北方家营、孙家寨、东徐固寨、西徐固寨、马塘寨、四马坊、五马坊、油坊、宋庄、南里、后里、赵里、庞苏庄、第三口、张宫寨、孙家陵、王家陵、东堂、西堂、张家陵、薛高寨、王高寨、翟家庄26个村委会。企业有商贸、运输……[详细]
  宋朝建村,原址在孟官庄村北,因清凉江决口,村庄被淹,常姓一家南迁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常庄。 [详细]
  因镇政府驻第什营村而得名。此地原有周徐村、周言村二小村,明朝朱元璋的儿子沈简王朱模的沈阳卫十八营之第十营军屯于此,清顺治十六年,屯丁归威县,三村并为一村,取村名第什营。 [详细]
  因镇政府驻西贺钊村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山西、山东迁民至此定居,当时此地是一片沼泽地,故取村名河沼。后改写为贺钊。 [详细]
  因镇政府原驻地为赵村而得名。初名赵祖村。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因赵姓较多,取村名赵村。 [详细]
  明成化年间,名固献店,后人口渐多,又称固献镇,后简称固献。 [详细]
  因乡政府驻枣园村而得名。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时此地 为一片枣树园,故取村名枣园。 [详细]
  因乡政府驻张营村而得名。据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张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张家营,后简称张营。 [详细]
  因乡政府驻常屯村而得名。元末明初,战争频繁,此地经常屯兵聚将,故名常屯。永乐年间,村中有一官吏名翟孝楼,为官清正廉明,为纪念他将村名改为翟孝楼村。清代复改为常屯。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