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洺州镇 | 隶属:威县 |
区划代码:130533100 | 代码前6位:130533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冀E |
长途区号:0319 | 邮政编码:054000 |
辖区面积:约6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8万人 |
人口密度:60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5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光明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光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安泰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安泰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自强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自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迎成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迎成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洺阳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洺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洺水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洺水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朝阳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朝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李庄村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原为北关附属村,1961年析出,另立行政村,因李姓较多,故名李庄。…[详细] |
北街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位于十字街以北,因此得名。…[详细] |
王庄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元末,知州王伯大携黄姓阿匐及王姓同族随官到威,黄姓阿匐定居城内,王姓同族定居城内,以姓氏取村名王庄。…[详细] |
东河洼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在赵王河东岸建村,因地势低洼,取名东河洼。…[详细] |
前麻固村 | ~204 | 村庄 | 据传,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马姓迁民至此建村,多以种蓖麻为主,取村名麻固,冠以方位,南面村称前麻固,北面村称后麻固。…[详细] |
后麻固村 | ~205 | 村庄 | 据传,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马姓迁民至此建村,多以种蓖麻为主,取村名麻固,冠以方位,南面村称前麻固,北面村称后麻固。…[详细] |
肖候庄村 | ~206 | 村庄 | 原为肖家庄、侯家庄二村,明代,山西洪洞县迁民肖氏、侯氏所建,后因村小距离近,并为一村,名肖侯庄。…[详细] |
西河洼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在赵王河西岸建村,因地势低洼,取名西河洼。…[详细] |
渭上营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据传,唐以前该村名楼屯村,唐王外出巡游,病倒此村,臣下为他饭吃,故取名喂上营,后沿写为渭上营。…[详细] |
西夏官村 | ~209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张、谭二姓至此建村,名张谭村,后因村小,在夏官营西侧,遂更名西夏官。…[详细] |
东夏官村 | ~210 | 村庄 | 该村是明沈简王食采群牧地之一,夏姓为百户官,在此建村,取名夏官营,后更名东夏官。…[详细] |
莫尔寨村 | ~211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迁民多木工,生产小木推车的木耳,故名木耳寨,后沿写为莫尔寨。…[详细] |
南关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因在县城南门外而得名。…[详细] |
南街村 | ~213 | 镇中心区 | 位于十字街以南,因此得名。…[详细] |
东关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东关由马家沟、小潘庄、祁王府3小村组成,因在县城东门外而得名。…[详细] |
东街村 | ~215 | 镇中心区 | 位于十字街以东,因此得名。…[详细] |
黄街村 | ~217 | 镇乡结合区 | 元末,王伯大(回族)奉诏任威州知州,携带黄姓阿匐到威居住,将原向堂街改名黄家街。1961年星光从黄街析出,另立行政村。…[详细] |
星光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星光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北关村 | ~219 | 镇乡结合区 | 因在县城北门外,取名北关,李庄、围紫园、霍冉庄原为北关附属村,后析出。…[详细] |
大高庙村 | ~220 | 镇乡结合区 | 曾名庄棵树、西刘村,汉元始二年,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被封为广宗王,死后葬于此地,墓名“定陵”。灵台建一高庙,灵台附近以大小分别称为大高庙、小高庙。…[详细] |
小高庙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曾名庄棵树、西刘村,汉元始二年,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被封为广宗王,死后葬于此地,墓名“定陵”。灵台建一高庙,灵台附近以大小分别称为大高庙、小高庙。…[详细] |
围紫园村 | ~222 | 镇乡结合区 | 一说,明朝,山东迁民至此建村,四周焕有坑塘,芦苇茂盛,取名苇子园,后沿写为围紫园;又一说,威县是明代校场村的围场,取名为围子园,后沿写为围紫园,原为北…[详细] |
香花营村 | ~223 | 镇乡结合区 | 香花营为明朝沈阳卫军屯十八营地之一。…[详细] |
北郭庄村 | ~224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二年,郭姓由山西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郭庄,因该村在县城北,1961年更名北郭庄。…[详细] |
马庄村 | ~225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初年,南京市三泉路马家胡同马某在燕王军队任职,后定居威县,以姓氏取村名马庄。…[详细] |
桑家庄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桑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桑家庄。…[详细] |
贾庄村 | ~227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山东莱州府即墨县贾姓迁民至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贾庄。…[详细] |
郭安陵村 | ~228 | 镇乡结合区 | 据传,山西洪洞县郭公庄郭姓迁民至此定居,后山东青州府姜家井姜姓迁来,依郭姓而居,两姓间颇融洽,冠以姓氏,郭姜庄,明成化二十二年,奉帝命改村名为安陵,冠…[详细] |
罗安陵村 | ~229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罗家庄罗姓迁民至此建村,后贾姓迁来,取名罗贾庄,明成化二十二年,奉帝命改村名为安陵,冠以姓氏,称罗安陵。…[详细] |
马安陵村 | ~230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北马庄马姓迁民至此建村,名小马庄,明成化二十二年,奉帝命改村名为安陵,冠以姓氏,称马安陵。…[详细] |
五里台村 | ~231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姜、王二姓至此建村,因在五里烽火台北,依前五里台村而建,故名后五里台。清代,前五里台改名十里村,后五里台去掉后字,称五里台。…[详细] |
十里村 | ~232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山西迁民至此建五里台村,此村称前五里台,因村距县衙约10里路,清代更名为十里村。…[详细] |
张家庄村 | ~233 | 镇乡结合区 | 原为十里村的附属村,1974年析出另建行政村,因张姓较多,取名张家庄。…[详细] |
辛庄村 | ~234 | 镇乡结合区 | 据传,明朝末年,山西洪洞县迁民辛姓至此建村,取名辛庄。…[详细] |
李寨村 | ~235 | 镇乡结合区 | 此村是较古老村庄,原名李家寨,明永乐年间,赵、潘、张三姓至此时已有此村,后沿写为李寨。…[详细] |
白伏村 | ~236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赵姓至此建村,时村东有一大庙,庙内佛像用汉白玉雕刻,故取村名白佛村,清乾隆初,佛像被盗,后村名演写为白伏。…[详细] |
赵霍寨村 | ~237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山西迁民霍姓至此定居,后陆续迁来赵、邱、戚、姜等姓,为防贼寇,四周筑起围墙、寨门,因霍姓首居此地,取村名霍寨,后因各姓间发生矛盾分村,各村…[详细] |
戚霍寨村 | ~238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山西迁民霍姓至此定居,后陆续迁来赵、邱、戚、姜等姓,为防贼寇,四周筑起围墙、寨门,因霍姓首居此地,取村名霍寨,后因各姓间发生矛盾分村,各村…[详细] |
张霍寨村 | ~239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山西迁民霍姓至此定居,后陆续迁来赵、邱、戚、姜等姓,为防贼寇,四周筑起围墙、寨门,因霍姓首居此地,取村名霍寨,后因各姓间发生矛盾分村,各村…[详细] |
邱霍寨村 | ~240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山西迁民霍姓至此定居,后陆续迁来赵、邱、戚、姜等姓,为防贼寇,四周筑起围墙、寨门,因霍姓首居此地,取村名霍寨,后因各姓间发生矛盾分村,各村…[详细] |
姜霍寨村 | ~241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山西迁民霍姓至此定居,后陆续迁来赵、邱、戚、姜等姓,为防贼寇,四周筑起围墙、寨门,因霍姓首居此地,取村名霍寨,后因各姓间发生矛盾分村,各村…[详细] |
乔家庄村 | ~242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孙姓在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小桥,故取名乔家庄,后迁民续至,在村东又建一村,分成东西乔家庄,民国年间并为一村,称乔家庄。…[详细] |
胡家屯村 | ~243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胡姓首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胡家屯。…[详细] |
八里庄村 | ~244 | 村庄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因距县城8里,故名八里庄。…[详细] |
时家庄村 | ~245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时家庄。…[详细] |
东郭庄村 | ~246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郭姓迁民首居于此,该村在县城以东,取名东郭庄。…[详细] |
霍冉庄村 | ~247 | 镇乡结合区 | 明代,霍姓在村西南角建村,冉姓在村东北角建村,均为北关附属村,1961年,从北关析出另立行政村,冠以两村姓氏,取名霍冉庄。…[详细] |
皇神庙村 | ~248 | 镇乡结合区 | 原名三和庄,明末,此地发生蝗灾,村民为避蝗灾在此建一蝗神庙,村名随之改为蝗神庙,后沿写为皇神庙。…[详细] |
西街村 | ~249 | 镇乡结合区 | 位于十字街以西,因此得名。…[详细] |
管安陵村 | ~250 | 镇乡结合区 | 明永乐年间,山东管姓迁民至此建村,居威县三里烽火台之北,取名三里庄,后明都御使王浚葬于此,明成化二十二年,奉帝命改村名为安陵,冠以姓氏,称管安陵。…[详细]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400 | 镇中心区 | …[详细] |
地名由来: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洺州镇上榜。
2014年7月,洺州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威县辖镇,县府驻地。1953年建城关镇,1958年改东风公社,1984年改城关乡,1985年设镇,1988年更名名州镇。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3.8万。106国道、邢临公路过境。辖王庄、东河洼、西河洼、前麻固、后麻固、肖侯庄、渭上营、西夏官、东夏官、莫尔寨、南关、南街、东关、东街、李庄、星光、黄街、西街、北街、北关、围紫园、霍冉庄、大高庙、小高庙、皇神庙、贾庄、桑家庄、马庄、香花营、北郭庄、五里台、十里村、张家庄、辛庄、管安陵、马安陵、郭安陵、罗安陵、时家庄、邱霍寨、姜霍寨、胡家屯、乔家庄、八里庄5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皮毛加工、建筑、建材、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棉花、小麦、玉米、
文化旅游:
广宗王刘如意墓为西汉古墓葬,位于邢台市威县洺州镇大高庙村。 广宗王刘如意墓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洺州镇在清以前为在坊社。
1945年为冀南行署、冀南区党委、冀南军区机关所在地。
1949年为第一区。
1953年建威县一区城关镇。
1956年改为城关乡。
1958年8月改建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1月改为威镇人民公社,属南宫县。
1961年5月年恢复威县建置,建城关人民公社。
1984年1月改为城关乡。
1984年6月改为城关镇。
1988年改为洺州镇。
1996年1月原李寨乡并入洺州镇,合并为洺州镇,镇政府驻地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