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共和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共和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共和县上郭密区塔买乡。

1958年,撤区后合并到次汉土亥乡。

1958年,并入龙羊公社。

1965年,改设恰卜恰镇。

1968年,设恰卜恰公社。

1984年,改称恰卜恰乡。

2002年,撤乡设镇。

2006年8月,将东巴乡并入。

倒淌河镇,古称“尉迟川”。

清道光年间,环湖八族之千卜录族徙居。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共和县后置千卜录区。

1958年,撤区改置为倒淌河乡。

1959年,改称公社。

1960年,复乡,又改为倒淌河公社。

1984年,又复乡。

2003年,撤乡改镇。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焚骆驼桥,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金天军。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共和县后置上郭密区。

1949年,建曲沟乡属上郭密区。

1958年,撤区。

1959年。

改称龙羊公社。

1960年,改称曲沟公社。

1984年,改称为乡。

1978年,因建龙羊峡水电站部分属地龙羊峡水库淹没,辖村哈汗土亥合乐寺、托勒台三村迁居马汉台划属铁盖乡。

2003年,撤龙羊峡工委和曲沟乡,新建龙羊峡镇。

明、清时代、蒙古族驻牧。

清道光年间,环湖八族之一都秀部落徙居。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共和建县后置都秀区。

新中国成立后,建都秀区。

1956年,改称为都秀二乡。

1959年,与沙珠玉乡合并称三湖公社,置英德尔乡大队。

1960年,复乡。

1965年,归沙珠玉乡。

1981年,析置为英德尔乡公社。

1984年,复称乡。

2006年,将塘格木农场撤销后将英德尔乡撤销,并改建为塘格木镇。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环湖八族之都秀藏族部落徙于此。

为百户头人管治。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县后属都秀区。

新中国成立后,置巨什科乡。

1956年,改称都秀四乡。

1958年初,都秀区改为大喇嘛区置,大喇嘛河乡,1961年,改称黑马河公社。

1984年,复改乡。

2017年12月,撤乡设镇。

南北朝西魏文静帝大统六年(540年),吐谷浑筑伏俟城建国都。

隋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二县。

唐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地,城化为废墟。

明正德四年(1509年)蒙古族入居。

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在伏俟城遗址建仰华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环湖入族之的千卜录族石乃亥部落迁居,设百户头人管治。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共和县后,属千卜录区。

1949年,建为石乃亥乡。

1956年,改称千卜录区六、七两乡。

1958年,划归大喇嘛河区,分设石乃亥、铁卜加两乡。

1959年,撤销区制改为黑马河公社后,分称香料、赛什曲2个生产大队。

1960年,复名石乃亥乡。

1968年,改公社。

1984年,改乡。

2017年,撤乡设镇。

1953年,属廿地乡。

1958年,设江西沟公社。

1984年,改为江西沟乡。

明正德四年(1509年)蒙古族徙居,清道光年间蒙古族北移、环湖八族之一都秀藏族部落人牧。

同治九年(1870年),垦耕土地后湟中、湟源等地农民徙居,逐渐成为共和县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沙珠玉地区属都秀区置沙珠玉乡。

1959年,改称三湖公社。

1960年,分置沙珠玉公社。

1984年改乡。

1949年后,置铁盖乡。

1958年,并人曲沟乡。

1959年,归属龙羊公社铁盖大队。

1960年,析置铁盖公社,后又改为铁盖乡。

1949年,为加拉区辖乡。

1958年,并人三湖公社。

1961年,分设廿地公社。

1963年,改为廿地乡。

1965年,并入沙珠玉乡。

1971年,分设廿地公社。

1984年,改称廿地乡。

切吉乡,古称“大非川”。

新中国成立后,切吉乡属上郭密区管辖。

1953年,改为切吉区。

1958年,改为切吉乡。

1968年,改为切吉公社。

1984年,复称切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