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南州 > 共和县 > 龙羊峡镇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镇

[移动版]
地名:龙羊峡镇隶属共和县
区划代码:632521102代码前6位:632521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青
长途区号:0974 邮政编码:813000
辖区面积:约74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8000人
人口密度:11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第一社区~001镇中心区
因位于龙羊峡,是以镇区的整体布局而建设的第一个居委会,负责社区内的事务管理工作,故得名龙羊峡镇第一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第二社区~002镇中心区
第二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龙才村~200村庄
“龙才”藏语,意为双沟,此地有形状相似的两条沟相对称,故得名。…[详细]
瓦里关村~201村庄
“瓦里关”蒙古语意为:一是土地神之名,一是观音菩萨的尊称。…[详细]
龙羊新村~202村庄
龙羊新村藏汉组合语地名,“龙羊”藏语,意为宽广的沟谷,2010年成立新村故得名龙羊新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麻尼磨台村~203村庄
“麻尼磨台”藏语,意为水力转经台,以前村境内有一座水力转经轮麻尼,后来再次基础上建立了磨面石轮,故得名。…[详细]
阿乙亥村~204村庄
“阿乙亥”蒙古语,意为木碗,地处形似木碗的地方,故得名。…[详细]
次汗土亥村~205村庄
“次汗土亥”蒙古语,意为白肘弯即阳弯,地处恰卜恰河北岸的阳弯地面,故得名。…[详细]
后菊花村~206村庄
“后菊花”藏语,意为山沟坎沿,故得名。1949年建国后,属曲沟乡一自然村,1968年建后菊花生产大队,1982年搬迁到菊花台,1984年改称后菊花村村…[详细]
多隆沟村~207村庄
“多隆”藏语,意为沟谷多而深,而此地有较多的山谷且深,故得名。…[详细]
克才村~208村庄
“克才”蒙古语,意为陡坡,明清朝代蒙古族驻牧时,因位处一塔拉坎沿陡坡下,故得名。…[详细]
德胜村~209村庄
“德胜”藏语,“得木森”的谐音意为三个山丘,故得名。…[详细]
曹多隆村~210村庄
“曹多隆”藏语意为海滩上的沟,地处黄河北岸滩地,其境内大滩上有沟,故得名。…[详细]
黄河村~211村庄
黄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查那村~212镇乡结合区
“查那”藏语,意为森林之边缘,境内有一小块原始森林,村委会驻树林边而得名查那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地名由来:

龙羊峡是藏语,意为宽广的峡谷,在此地附近设乡镇,故得名龙羊峡镇。

荣誉排行:

2023年10月,龙羊峡镇被列为第一批青海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龙羊峡镇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7年8月,龙羊峡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2014年7月,龙羊峡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曲沟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8%,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748平方千米。辖黄河、德胜、后菊花、龙羊新村、马尼毛台、曹多龙、克才、多隆沟、阿乙亥、次汗土亥、瓦里关、龙才12个村(牧)委会。1949年为上郭密区曲沟乡,1958年并入龙羊公社,1961年分设曲沟公社,1965年与瓦里关、苏乎拉公社合并为曲沟乡,1968年改为曲沟公社,1984年复称曲沟乡。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号文批复,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

历史沿革: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焚骆驼桥,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金天军。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共和县后置上郭密区。

1949年,建曲沟乡属上郭密区。

1958年,撤区。

1959年。

改称龙羊公社。

1960年,改称曲沟公社。

1984年,改称为乡。

1978年,因建龙羊峡水电站部分属地龙羊峡水库淹没,辖村哈汗土亥合乐寺、托勒台三村迁居马汉台划属铁盖乡。

2003年,撤龙羊峡工委和曲沟乡,新建龙羊峡镇。


以下地名与龙羊峡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