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堂街镇 | 隶属:郏县 |
区划代码:410425103 | 代码前6位:4104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D |
长途区号:0375 | 邮政编码:467000 |
辖区面积:约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7万人 |
人口密度:约73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临沣寨村 | ~200 | 村庄 | 临沣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堂街西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古称山儿西川村,隋末唐初,村北建”三教堂,供奉儒道佛“三教教主。门前东西大街称堂前街,简称堂街。1958年堂街分为堂街东、堂街西2个生产大队。清属丰南…[详细] |
龙王庙村 | ~202 | 村庄 | 据清顺治五年《郏县志》记载:县城东南三十里有一龙池“黑龙潭”,位于北汝河南岸边,顺山沟有青龙、黑龙、黄龙三个水池,故称龙池沟。明初郝姓在此建村,名“龙…[详细] |
邵湾村 | ~203 | 村庄 | 明中,邵姓从洛阳安乐窝迁北汝河建村,故名。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详细] |
前窑村 | ~204 | 村庄 |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一蔡姓总兵在此扎营屯兵,故名蔡营。蔡营旁有一小寨称蔡寨,后改蔡寨为蔡营。因营的儿话音与窑近似,讹化为今名。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详细] |
北张庄村 | ~205 | 村庄 | 明代,张姓在此渡口摆渡,久之定居下来,取名张庄。解放后,因位于堂街北得名“北张庄”。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详细] |
郭庄村 | ~206 | 村庄 | 明代中期,郭万熬从安良迁岳庄落户建村,郭姓家族发展壮大,遂改名郭庄。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详细] |
圈李村 | ~207 | 村庄 | 明末,因李姓建村位于北汝河三面环水的土丘上,故名圈李。清代属北丰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48年属八区…[详细] |
汪来湾村 | ~208 | 村庄 | 汪来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孔湾东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据《孔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孔姓五十八代孙孔刚迁郏,居于县城东南北汝河拐弯处,故名孔湾。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详细] |
孔湾西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据《孔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孔姓五十八代孙孔刚迁郏,居于县城东南北、汝河拐弯处,故名孔湾。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详细] |
堂街东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隋代末唐代初,村北建“三教堂”(亦称崇善寺),供奉儒、道、佛三教教主,门前东西大街称“堂前街”。日久,村名以“堂前街”代之,简称堂街。明初称“崇善镇”…[详细] |
寺后村 | ~212 | 村庄 | 因建于紫云寺北边,故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详细] |
段李庄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清代初,段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段庄,后来观上村外甥李应保继承家业,即以段、李二姓改为段李庄。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详细] |
李世和庄东村 | ~214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李石虎建村,村以人名;后朱、杨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取三家世代和睦之意,因在东边,易为今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1…[详细] |
李世和庄西村 | ~215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李石虎建村,村以人名;后朱、杨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取三家世代和睦之意,因在西边,易为今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详细] |
丁庄村 | ~216 | 村庄 | 清初,丁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取名丁庄。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详细] |
岔河村 | ~217 | 村庄 | 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薛店,后迁至运粮河和芝河的河岔处建村,村前原有一座古寺,故名“岔河寺”,后简称岔河。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详细] |
李王寨村 | ~218 | 村庄 | 明初,李、王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于小土寨旁分建两村,李姓居南名李庄,王姓居东名王庄,后村庄发展连为一体,故名小寨;因同安良小寨同名,1982年更名李王寨…[详细] |
后庄村 | ~219 | 村庄 | 清代,朱姓从朱洼迁此,因村建沟李之北,故名后庄。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详细] |
南朱洼村 | ~220 | 村庄 | 南朱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桥店村 | ~221 | 村庄 | 元代石、姚二姓在此开店,取名“石姚店”;明洪武年间马姓从陕西省弘农县白杨树村迁至石姚店东边圪垱上建村,取名马圪垱。后人口增多,村庄逐渐连为一片。清嘉庆…[详细] |
士庄东村 | ~222 | 村庄 | 士庄原由四个小庄组成,统称四庄;后逐渐发展,连成一村,西有石河,又名石庄;又据村南寺院,亦称寺庄;因“寺”与士音似,渐讹为士庄,亦称士庄街。士庄西因位…[详细] |
士庄中村 | ~223 | 村庄 | 士庄原由四个小庄组成,统称四庄;后逐渐发展,连成一村,西有石河,又名石庄;又据村南寺院,亦称寺庄;因“寺”与士音似,渐讹为士庄,亦称士庄街。清属在城保…[详细] |
士庄西村 | ~224 | 村庄 | 士庄原由四个小庄组成,统称四庄;后逐渐发展,连成一村,西有石河,又名石庄;又据村南寺院,亦称寺庄;因“寺”与士音似,渐讹为士庄,亦称士庄街。士庄西因位…[详细] |
关庄村 | ~225 | 村庄 | 明代关姓从洛阳关帝冢迁此建村,故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详细] |
石洼村 | ~226 | 村庄 | 原名冯家庄,明末毁于兵火;清初,石姓在此低洼之处建村,故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详细] |
南王楼村 | ~227 | 村庄 | 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楼,取名“王楼”,清同治元年筑寨名“安和寨”;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南王楼。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详细] |
李楼村 | ~228 | 村庄 | 清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并建有楼房,故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详细] |
南谢庄村 | ~229 | 村庄 | 谢姓从洛阳东北铁谢迁此落户,取名谢庄,因同薛店镇谢庄重名,1982年据方位更为南谢庄。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详细] |
曹庄村 | ~230 | 村庄 | 明初,曹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曹家村”,后简称曹庄。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详细] |
孟庄村 | ~231 | 村庄 | 明朝中期,孟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清代属小丰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详细] |
上李村 | ~232 | 村庄 | 清代末,李志文、李志贵、李志慧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在附近几个村庄之上,因有紫云山,地势较高,故名。清代属小丰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详细] |
张沟村 | ~233 | 村庄 | 清末,张姓从密县来此落户,先给孟家当佃户,后开荒种地,成家立业,发展成村,村位于沟北,故名。清代属丰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1947…[详细] |
小谢庄村 | ~234 | 村庄 | 清末,从南谢庄迁出谢姓在此建村故名。清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详细] |
王寨村 | ~235 | 村庄 | 王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唐庄村 | ~236 | 村庄 | 明末,唐姓从山西迁此落户建村,故名。清代属丰南保。1929年属南区。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年属三教堂镇。1934年属四区(堂街)。1947…[详细] |
地名由来:
唐代建崇善寺,其中供养三教(儒、道、佛)的房屋称三教堂。村处其北,得名堂前街,1912年简称堂街。
荣誉排行: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堂街镇(红牛)榜上有名。
2022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堂街镇为2022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1年4月,堂街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基本介绍:
堂街镇位于郏县东南13公里处,东依紫云山,北环汝河水,山水相连,风光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46700口人,耕地面积47000亩。
堂街镇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四通八达。镇区南距平顶山市区20公里,东距平煤集团十三矿4公里,向此经柏堂线5公里与S238省道相连,向南5公里与S329省道前石线贯通,平郏公路穿境而过。
堂街镇地上地下资源丰富。镇域地势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始建于明、重修于清的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
历史沿革:
春秋属郏邑。
秦属郏县。
南宋咸淳二年(1266)属梁县。
元大德八年(1304)属郏县。
明代多属封家庄保。
清代多属丰南保、丰北保,少部属小丰保、在城保。
1927年属郏县三区。
1929年属南区,少部属中区。
1936年属三区。
1947年置三教堂镇。
1948年属三区。
1956年设乡。
1958年成立堂街公社。
1984年设堂街乡,属郏县。
1989年改置堂街镇。
曹秀,又名曹景新,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曹庄村人。一八七七年出生自一个农民家庭。曹秀自幼好学,读过儒学,上过巡警学堂,晚清乡试秀才,曹秀不满当时封建帝制的腐朽,青年时期的他就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祁建华,1921年7月27日出生在河南省郏县,1939年在堂街民治中学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考入中原军政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第五兵团军文化教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