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阳乡 | 隶属:武陟县 |
区划代码:410823203 | 代码前6位:4108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H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辖区面积:约73.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67万人 |
人口密度:约49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三阳村 | ~200 | 乡中心区 | 1947年,为纪念在此牺牲的革命烈士刘三阳同志,武陟县民主政府将小高更名为“三阳”。传此地原有两个高圪垱,东圪垱为小王庄,西圪垱称小高,清同治年间修建…[详细] |
凡庄村 | ~201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因居民多为樊姓而得名。1958年成立樊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樊庄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准头村 | ~202 | 村庄 | 传此地原为魏晋名士向秀家的花园,向秀死后葬在花园之内,其子死后葬于向秀墓之西北角,形成“两塚”,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在此地安家,形成村庄得名冢头。195…[详细] |
西尚村 | ~203 | 村庄 | 古称向村,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向秀故里。明末清初演称尚村,康熙年间析分东尚村,道光年间以方位改称西尚村。1958年成立西尚村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详细] |
柴尚村 | ~204 | 乡中心区 | 清道光年间由东尚村派生而出。1958年成立柴尚村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柴尚村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南小庄村 | ~205 | 村庄 | 因位于西尚村北原名北尚村,后因村小并区分北边的小庄改称南小庄。1958年成立南小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南小庄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北小庄村 | ~206 | 村庄 | 传原来只有几户人家居住故名小庄,后为区分南边的小庄改称北小庄。1958年成立北小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北小庄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前刘庄村 | ~210 | 乡中心区 | 明代山西洪洞县刘姓迁民始住于此得名刘庄,清道光年间析出后刘庄,以方位改称前刘庄。1958年成立前刘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前刘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
后刘庄村 | ~211 | 乡中心区 | 清道光年间由刘庄析分,以方位得名。1958年成立后刘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后刘庄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西封村 | ~212 | 村庄 | 明弘治七年(1494)《龙王庙拜殿重修碑记》载为西封。传因村西修建的三道防风林封住了西边的风沙,人们才得以生存,故名。1958年成立东风大队,属三阳人…[详细] |
北凡村 | ~213 | 村庄 | 由樊姓得名,因位于大樊之北故名北樊。1958年成立北樊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北樊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大凡村 | ~214 | 村庄 | 传因樊姓及聚落较大得名大樊。1958年成立大樊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大樊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付村村 | ~215 | 村庄 | 以傅姓得名,民间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即起源于此,今仍有傅家花园及傅家老坟的传说。1958年成立傅村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傅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小刘村 | ~216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因只有几户刘姓人家居住,得名小刘村。1958年属傅村大队。1961年从傅村大队分出,成立小刘村大队。1963年又与傅村合并。1975年又分为…[详细] |
段口村 | ~217 | 村庄 | 传明代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段姓迁民于此地得名段庄,后因村南为集市口演称段口。1958年成立段口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段口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王庄村 | ~218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与段口、中封、炉里统称四中封,道光年间以姓氏得名王家庄,俗称王庄。1958年成立王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62年合并到段口大队。1976…[详细] |
炉里村 | ~219 | 村庄 | 传原名郭村,后因村中有48户铁匠打铁,铁锤撞击、响彻乡里,人称炉里。1958年成立段口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61年和段口分开改为炉里大队。1983…[详细] |
中封村 | ~220 | 村庄 | 因村委会位于中封而得名。1958年成立中封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中封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李梧贾村 | ~221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由吴贾析分,以姓氏得名李吴贾,后演写为李梧槚。吴贾,从字面分析为人名或吴、贾两姓得名。1958年成立李梧槚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详细] |
裴梧贾村 | ~222 | 村庄 | 清康熙年间由吴贾析分,以姓氏得名李吴贾,后演写为李梧槚。吴贾,从字面分析为人名或吴、贾两姓得名。1958年成立裴梧槚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详细] |
苗庄村 | ~227 | 村庄 | 传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苗、郎两姓人家居住成村,因苗姓居多得名苗家庄,后简称苗庄。1958年成立苗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苗庄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
北张村 | ~228 | 村庄 | 传因位于沁河之北,为区分沁河南岸张村,得名北张村。1960年成立北张村大队。1961年牛庄分出。1969年又并入。1972年牛庄又从该大队分出,属三阳…[详细] |
牛庄村 | ~229 | 村庄 | 原名牛家庄,以牛姓得名,后简称牛庄。1958年成立牛庄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60年大队迁驻北张村,改称北张村大队。1961年从北张村分出,为牛庄大…[详细] |
东大原村 | ~230 | 村庄 | 明末清初以原姓得名原村,析分小原村后改称大原村,清道光年间又析出西大原村,1948年后以方位改称东大原村,简称东大原。1958年成立东大原大队,属三阳…[详细] |
西大原村 | ~231 | 村庄 | 清道光年间由大原村析出,以方位始称西大原村,1948年后简称西大原。1958年成立西大原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西大原村民委员会,属三阳乡。…[详细] |
东尚村 | ~232 | 乡中心区 | 清康熙年间由尚村析分,以方位得名。尚村古称向村,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向秀故里,明末清初演称尚村。1958年成立东尚村大队,属三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详细] |
留后村 | ~234 | 城乡结合区 | 原名刘后,疑由人名得名,1948年后演写为留后。1958年成立留后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留后村民委员会,属宁郭乡。1996年属宁郭镇。20…[详细] |
小油村 | ~235 | 村庄 | 传明初由游、聂两姓得名游聂村,简称游村。清代因蒋沟穿村而过析分为东游村、西游村,后“游”字演写为“由”“油”,因西游村较小,演称小油村。1958年成立…[详细] |
大油村 | ~236 | 村庄 | 传明初由游、聂两姓得名游聂村,简称游村。清代因蒋沟穿村而过析分为东游村、西游村,后“游”字演写为“由”“油”,因东游村较大,演称大油村。1958年成立…[详细] |
代村村 | ~237 | 村庄 | 原名戴村,传戴姓得名。后同音演变先后写为待村、代村。1958年成立代村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代村村民委员会,属宁郭乡。1996年属宁郭镇。…[详细] |
丰顺店村 | ~238 | 村庄 | 传此处原有一家名为“丰顺店”的饭店卖的稀粥非常出名,后人迁此居住,以店名村。1958年成立丰顺店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丰顺店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
大聂村 | ~239 | 村庄 | 由聂姓得名聂村,清道光年间析分小聂村后改称大聂村。1958年成立大聂村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大聂村村民委员会,属宁郭乡。1996年属宁郭镇…[详细] |
张桥村 | ~240 | 村庄 | 传明末张官庄(现南官庄)人为到运粮河(今蒋沟)北种地方便,在河上搭桥,人称“张官庄桥”。民国初年居住成村得名张桥。1958年属留后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详细] |
小麻村 | ~241 | 城乡结合区 | 传明末有回族三兄弟在此开饭店,后居住成村,因毗邻麻村且当时村庄较小,得名小麻村。1958年成立小麻村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小麻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小聂村 | ~242 | 城乡结合区 | 清道光年间由聂村析出,因村庄较小得名小聂村。1958年成立小聂村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小聂村村民委员会,属宁郭乡。1996年属宁郭镇。20…[详细] |
中聂村 | ~243 | 村庄 | 民国初年由大聂村析出,因居大聂村、小聂村中间,得名中聂村。1958年成立中聂村大队,属宁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中聂村村民委员会,属宁郭乡。1996年…[详细] |
南田塘村 | ~244 | 城乡结合区 | 明万历年间原名田唐,疑由人名得名。清康熙年间析出北田唐后,以方位得名南田唐,1948年后演为南田塘。1948年10月属武陟县第四区。1953年属武陟县…[详细] |
地名由来:
三阳原名小高。1947年6月小高区区长刘三阳在作战中壮烈牺牲。为纪念刘三阳烈士,更名三阳。
刘三阳(1909~1947),又名刘德俊,武陟县西尚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初,介绍王引、李元等3人入党,并建立了西尚村党支部。1933年,刘亲自组织群众-,向广大群众和干部宣传革命道理。1938年…… 刘三阳详细信息++
荣誉排行: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三阳乡:纪念1947年6月在小高村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牺牲的武陟县民主政府小高区区长刘三阳(又名刘德俊)烈士。
基本介绍:
河南省武陟县三阳乡位于焦作市南5公里处,南临沁河,辖34个行政村,3.8万人,3.9万亩耕地。
三阳乡历史悠久,仁人志士辈出。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故籍就在该乡尚村。革命先烈刘三阳,为民族解放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事迹可歌可泣。该乡就是为纪念刘三阳烈士而得名。
三阳乡地理位置优越。北与焦作市高新区接壤。焦(作)郑(州)高速、郑(州)常(山西省常平)公路、焦作市塔南路从该乡交汇,交通非常便利,是焦作市的南大门,是晋煤南运的咽喉要道。
三阳乡农业发达。粮食亩产吨粮以上,是河南省小麦良种培育基地;盛产优质花生、鲜桃、葡萄、大枣等,是焦作市重要的奶牛、肉猪、种鸡饲养基地,被授予焦作
历史沿革:
明属武陟县富乐乡、善福乡。
清属武陟县平一里、平二里。
1948年后,先后属武陟县三区、八区。
1953年设三阳乡。
1955年设三阳中心乡。
1956年改三阳乡。
1958年成立三阳公社。
1983年复称三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