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郭乡 | 隶属:武陟县 |
区划代码:410823206 | 代码前6位:4108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H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辖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万人 |
人口密度:约37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小司马村 | ~200 | 乡中心区 | 传三国时期司马懿曾在大司马和此地扎过兵营,因聚落规模较小而得名小司马。1958年为小司马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为小司马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贾作村 | ~201 | 乡中心区 | 传因贾姓人家在此开作坊而得名贾作。1958年为贾作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为贾作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裴庄村 | ~202 | 乡中心区 | 以裴姓得名裴家庄,简称裴庄。1961年成立裴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裴庄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北郭东村 | ~203 | 乡中心区 | 因处古“鄇人城”(今上庄村附近)之北,得名北郭(城外为关,关外为郭)。以其管理区域方位得名北郭西。1958年成立北郭东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详细] |
北郭西村 | ~204 | 村庄 | 因处古“鄇人城”(今上庄村附近)之北,得名北郭(城外为关,关外为郭)。以其管理区域方位得名北郭西。1958年成立北郭西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详细] |
蔡庄村 | ~205 | 村庄 | 传元末明初蔡氏迁居尧封岗周围,后因人口增多,取兴隆昌盛之意定名兴隆岗,又名蔡家庄。1958年成立蔡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59年析分蔡南、蔡北2大…[详细] |
益庄村 | ~206 | 村庄 | 传由伊姓得名伊庄,后演称益庄,又以相对方位得名北益庄。1978年由北益庄、中益庄、南益庄3大队合并成立益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益庄村民委…[详细] |
南古岗村 | ~207 | 村庄 | 原为南古杜姓坟岗地,后杜姓迁此居住成村,得名南古岗。1958年为南古岗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为南古岗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下庄村 | ~208 | 村庄 | 传清代北郭李、雒两姓迁此居住得名小北郭,后聚落分两块,民国年间居清风岭下部分得名下小北郭,后简称下庄。1958年成立下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详细] |
上庄村 | ~209 | 乡中心区 | 传清代北郭李、雒两姓迁此居住得名小北郭,后聚落分两块,民国年间居清风岭上部分得名上小北郭,后简称上庄。1958年成立上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详细] |
西余会村 | ~210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是据明万历县志载为俞会分析,可能由人名而来,后演称余会,并以方位析分为西余会。二说据地理位置分析,北边是清风岭,此处极可能是清风岭的几条沟…[详细] |
韩余会村 | ~211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是据明万历县志载为俞会分析,可能由人名而来,后演称余会,并以姓氏析分为韩余会。二说据地理位置分析,北边是清风岭,此处极可能是清风岭的几条沟…[详细] |
索余会村 | ~212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是据明万历县志载为俞会分析,可能由人名而来,后演称余会,并以姓氏析分为索余会。二说据地理位置分析,北边是清风岭,此处极可能是清风岭的几条沟…[详细] |
镇南庄村 | ~213 | 乡中心区 | 因位小司马镇(今小司马)之南而得名。1958年成立镇南庄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镇南庄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高余会村 | ~214 | 村庄 | 传原名梨林,清代时与余会部分聚落合称余林村,1948年后因以高姓居多改称高余会。1958年成立高余会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高余会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两岗村 | ~215 | 乡中心区 | 传因小司马地势较低、常受水灾,部分村民迁至村南的岗上居住,得名东岗(又称常岗)、西岗(又称南花岗、街岗洼),1948年后因两岗距离近,合称东西岗。19…[详细] |
城子村 | ~216 | 乡中心区 | 因位于春秋时期隰城遗址之上故名。1958年成立城子大队,属武陟县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城子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东安村 | ~217 | 村庄 | 传因此处位于周代隰城东得名东关,后演称东安村,简称东安。1958年成立东安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东安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解封村 | ~218 | 村庄 | 传三国时期司马懿在城子屯兵,此处为军队粮仓且常年封存备战,只有打仗时才开仓,故名解封。1958年成立解封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解封村民委员…[详细] |
任后庄村 | ~219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说传原名侯庄,因“侯、后”谐音演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任后庄;二说传因居民原住在一座土地庙的后面得名庙后庄,简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任后庄。1…[详细] |
原庄村 | ~220 | 村庄 | 传古时此地南边的后庄遭受水灾,原姓村民迁此岗地上居住成村,得名原岗。1958年为原岗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为原岗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罗作村 | ~221 | 乡中心区 | 传古时“芦阿”在此开作坊得名芦阿作,后以谐音演称罗作1958年为罗作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为罗作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李后庄村 | ~222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说传原名侯庄,因“候、后”谐音演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李后庄;二说传因居民原住在一座土地庙后面得名庙后庄,简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李后庄。19…[详细] |
马后庄村 | ~223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说传原名侯庄,因“候、后”谐音演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马后庄;二说传因居民原住在一座土地庙的后面得名庙后庄,简称后庄,后以姓氏析为马后庄。1…[详细] |
涧沟村 | ~224 | 村庄 | 传因历史上涧沟河曾流经此地而得名。1958年成立涧沟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涧沟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西草亭村 | ~225 | 村庄 | 传古时此地人为避洪水在清风岭上用荒草搭庵居住得名草亭,后由于人口发展形成两个聚落,以方位析称西草亭。1958年成立西草亭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详细] |
东草亭村 | ~226 | 村庄 | 传古时此地人为避洪水在清风岭上用荒草搭庵居住得名草亭,后由于人口发展形成两个聚落,以方位析称西草亭。1958年成立东草亭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详细] |
方陵村 | ~227 | 村庄 | 传原名双龙口,为黄、沁河交汇处,后因附近有“方形陵墓”得名方陵。1958年成立方陵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方陵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岳马蓬村 | ~228 | 村庄 | 含义有二:一说传三国时期司马懿在此地安营扎寨,此地为饲养军马的马棚,后以姓氏析为岳马蓬。二说从明万历县志上载作“马朋”分析,可能是由人名“马朋”得村名…[详细] |
赵马蓬村 | ~229 | 村庄 | 清初原名赵庄,后因邻近岳马蓬、李马蓬、赵马蓬等村而改称赵马蓬。1958年成立赵马蓬大队,属北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赵马蓬村民委员会,属北郭乡。…[详细] |
地名由来:
北郭地处古“鄇人城”(今上庄附近)之北,故名(城外为关,关外为郭)。
基本介绍:
北郭乡位于武陟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东临沁河,南依黄河,北接大虹桥,西邻大虹桥,全乡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面积80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周隰城等古代遗址至今尚存,是汉司徒蔡茂、明镇国将军使李英、驸李坚的故乡,地革命时期, 武陟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北郭。
北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新(乡)洛(阳)公路横贯全境,沁河二桥连接东西,建设甲的武(陟)温(县)高速公路穿乡而过,各村道路已全部硬化。具备良好的生产运输条件,客流物流畅通顺达,程控电话装机容量6500门,村村均通有线电视。
北郭乡地处黄、沁河冲积平原
文化旅游:
焦作武陟县吉祥寺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东草亭村,现存有大殿五间和东配殿三间,占地面积约5亩,有着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据大佛殿前墙内所嵌《佛寺流源序》碑载:“本邑承敕……构殿数楹,……(于)唐
崇宁寺罗汉殿时代:明地址:武陟县北郭乡高余会村
隰城遗址时代:东周地址:武陟县北郭乡城子村
历史沿革:
唐贞观元年(627)属武陟。
开元二十三年(735)入新置河阴县。
明隆庆六年(1572)归还武陟。
万历十九年(1951)称永宁乡十里。
清顺治十六年(1660)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为方一里,方二里。
1945年属武陟县城镇公所。
1948年武陟县五区驻北郭。
1951年改属武陟县二区。
1953年并村设北郭乡。
1955年设北郭中心乡。
1956年改北郭乡。
1958年成立北郭公社。
1962年驻地由北郭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