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豆公镇 | 隶属:内黄县 |
区划代码:410527109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46.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万人 |
人口密度:约69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前神标村 | ~201 | 村庄 | 因村中有一家镖局被誉为神镖局,久而久之,村名便得神镖村。后简化为神标。原为一个自然村一个生产大队,1960年以方位分为前神标、后神标两个生产大队,19…[详细] |
后神标村 | ~202 | 村庄 | 因村中有一家镖局被誉为神镖局,久而久之,村名便得神镖村。后简化为神标。原为一个自然村一个生产大队,1960年以方位分为前神标、后神标两个生产大队,19…[详细] |
李大晁村 | ~203 | 村庄 | 村落形成于汉代,为纪念汉御史大夫晁错,取村名大晁。后因人口繁多分建村庄,所建之村庄各冠以姓氏,即李大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始修《内黄县志》载有大晁村。19…[详细] |
崔大晁村 | ~204 | 村庄 | 据村落形成于汉代,为纪念汉御史大夫晁错,取村名大晁,后因人口繁多分建村庄,所建之村庄各冠以自己的姓氏,即有崔大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内黄县志》载有大晁…[详细] |
关大晁村 | ~205 | 村庄 | 据村落形成于汉代,为纪念汉御史大夫晁错,取村名大晁。后因人口繁多分建村庄,所建之村庄各冠以姓氏,即关大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内黄县志》载有大晁村。19…[详细] |
东街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窦公,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名,后以方位得名窦公东街,为书写方便演化为豆公东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详细] |
西街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窦公,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名,后以方位得名窦公西街,为书写方便演化为豆公西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详细] |
南街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窦公,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名,后以方位得名窦公南街,为书写方便演化为豆公南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详细] |
北街村 | ~209 | 镇中心区 | 窦公,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名,后以方位得名窦公北街,为书写方便演化为豆公北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详细] |
东豆公村 | ~210 | 村庄 | 窦公,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又因南有窦公集,为区别方位而名北窦公。1962年由一个生产大队分为东、西窦公…[详细] |
西豆公村 | ~211 | 村庄 | 窦公,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又因南有窦公集,为区别方位而名北窦公。1962年由一个生产大队分为东、西窦公…[详细] |
南荆张村 | ~212 | 村庄 |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段家荆张、李家荆张、胡家荆张。村落形成时间待考,因居民有荆、张两姓而得名,据后来因姓氏分片聚居命名分为7个自然村…[详细] |
北荆张村 | ~213 | 村庄 |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叶家荆张、欧家荆张、刘家荆张、叶家小屯。村落形成时间待考,因居民有荆、张两姓而得名,据后来因姓氏分片聚居命名分为…[详细] |
仁厚屯村 | ~214 | 村庄 | 据原名郭小屯、西小屯。明初迁民后,郭小屯,张小屯连在一起,取和睦相处、仁厚相待之意,更名仁厚屯,名称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详细] |
晁寺村 | ~215 | 村庄 | 传元姓建村,称元庄。后来为了纪念汉御史大夫、改革家晁错而名晁氏村。清初为唐李靖修建了普晋寺,改为晁寺村。简称晁寺,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详细] |
田大晁村 | ~216 | 村庄 | 据村落形成于汉代,为纪念汉御史大夫晁错,取村名大晁。后因人口繁多分建村庄,所建之村庄各冠以姓氏,即田大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内黄县志》载有大晁村。195…[详细] |
元村村 | ~217 | 村庄 | 据古墓葬考证,是汉代形成的村落。原来和高堤乡东元村是一个村子,旧村址在现址南1.5千米处,清道光三年(1823),改挖卫河,东原村被分为卫河南、卫河北…[详细] |
渡村村 | ~218 | 村庄 | 村内有唐代村落遗址,名马庄,元末明初,因战乱只余一户延续至道光三年。因卫河改道,致西渡村部分土地隔在卫河以北,隔河耕种,颇为不便,村民马德元从西渡村迁…[详细] |
迁民屯村 | ~219 | 村庄 | 据碑文记载,迁民屯村历史上称北徐村,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至此,且以此为移民分迁点,故更名为迁民屯(1961年河南日报载此事),沿用至今…[详细] |
孙村村 | ~220 | 村庄 | 据明朝“观音庙”碑文记载:村名原为“大名府内黄县兴龙集大野村”。据传在封建社会里有一位大官路过村头问一农夫,“这是什么村啊?”农夫结结巴巴的答道:“大…[详细] |
地名由来:
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窦公集”。相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窦公,后以谐音演为豆公。
窦建德(573年-621年8月2日),是隋末割据诸侯、农民起义领袖。曾近领导河北农民起义,击杀薛世雄;称雄河北,建立夏国;攻灭宇文化及,恩抚人民。武德四年(621年),为救王世充而被李世民俘虏,同年七月于长安市斩首,时年四十九岁。人…… 窦建德详细信息++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豆公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豆公镇: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窦公集”。相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窦公,后以谐音演为豆公。
基本介绍:
豆公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北17公里处,是内黄、安阳、汤阴三县交壤之地,安、汤、卫三河环抱,沟渠纵横,树林茂密。东部、南部濒临卫河与张龙乡、东庄镇、高堤乡隔河相望,西南界汤河与汤阴县境为邻,西与安阳县毗连,北与田氏乡、石盘屯乡为邻。全乡面积4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辖20个行政村,31990口人,耕地4.83万亩。
豆公,相传因隋唐时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筑寨,明清时代为窦公里、荆张里、迁民里,民国时代划为内黄县第四区,1947年划为漳南县第二区,1949年以后隶属内黄县第五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豆公乡,1958年改
历史沿革:
1949年豆公隶属内黄县第五区。
1957年撤区并乡,元村、渡村划属豆公,建立区级建制的窦公乡。
1958年成立豆公人民公社。
1984年成立豆公乡。
2017年撤乡设镇,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