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叶塘镇 | 隶属:兴宁市 |
区划代码:441481135 | 代码前6位:44148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粤M |
长途区号:0753 | 邮政编码:514000 |
辖区面积:约166.1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4万人 |
人口密度:26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41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叶塘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因旧时,圩镇旁边的宫门、李大、米袛等有几口大水塘,盛产莲藕,莲叶盖满塘面,而称“莲叶塘圩”,简称叶塘,故名。1989年成立叶塘社区居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详细] |
田心村 | ~200 | 镇乡结合区 | 因该村地势低洼,且被水田包围,称为“田心”,故名。1949年称田心村农会,1950-1957年称田心大队,1963年-1986年称田心乡,1986年后…[详细] |
龙坪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几百年前此地是干旱之地,群众望天下雨耕作,故称水淋坪。又兴宁客语“淋”与“龙”谐音,后人便写成“水龙坪”,省称“龙坪”。1949年称龙坪村农会,195…[详细] |
大路下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因过去有一条石砌的大路从村中通向叶南,故名大路下。1952年-1962年彭陂,下洋,大路合称大联乡,1962年-1976年下洋,大路合称大路大队,19…[详细] |
下洋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以村落地理位置周围有很多的水池像洋,故名。1949年称下洋村农会,1950-1957年称下洋大队,1963年-1986年称下洋乡,1986年后称下洋管…[详细] |
彭陂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因该村居民均有老祖屋、彭陂围迁来,固称彭陂。由宙兴围、四角楼、枫树下、陂角里等村民点组成。1951年树第三区大路乡,1958年属叶塘公社大路队,196…[详细] |
岳桥村 | ~205 | 镇中心区 | 该村相传附近有座石桥,系崩岗下黄屋始祖“黄岳公”所建。称岳桥,故名。1984-1987年为岳桥乡,1987年4月称为岳桥村,1989年9月改称为岳桥管…[详细] |
上岳村 | ~206 | 镇中心区 | 原居岳桥村委会,后从岳桥分出,且又处于岳桥上边,故名。1949年称上岳村农会,1950-1957年称上岳大队,1963年-1986年称上岳乡,1986…[详细] |
大众村 | ~207 | 镇中心区 | 寓意众望所归的意思,故名。1949年称大众村农会,1950-1957年称大众大队,1963年-1986年称大众乡,1986年后称大众管理区,1999年…[详细] |
同众村 | ~208 | 镇中心区 | 原名李塘村。解放初期成立农舍时,聚大众一起,同心协力之意,命名为同众。1949-1957年称同众乡,1958年-1983年称同众大队,1983-198…[详细] |
北塘村 | ~209 | 村庄 | 过去这里有一口几百亩的大塘,盛产鲫鱼(鳖鱼)故称为“鳖塘”,为书写方便,改写为“北塘”。新中国成立后分设东堤,西堤,1957年合并大众,同众,东堤,西…[详细] |
群星村 | ~210 | 村庄 | 因该村内读书人多,成绩斐然,出类拔萃,称为“群星”,故名。1949-1957年称群星乡,1958年~1983年称群星大队,1983-1986年称群星乡…[详细] |
洋陂村 | ~211 | 村庄 | 因临近邓屋的拦河坡,该陂用红毛泥而筑成,故名洋陂。1949年称洋陂村农会,1950-1957年称洋陂大队,1963年-1986年称洋陂乡,1986年后…[详细] |
新生村 | ~212 | 村庄 | 建国前有石禾坪、三角园两个小村,合作化时取名“新生”,含解放后的新生之意,故名。1949年称新生村农会,1950-1957年称新生大队,1963年-1…[详细] |
留桥村 | ~213 | 村庄 | 因古时洋陂河发洪水,整条河的木桥都被洪水冲走,唯有一石桥屹立在河上,后人们便称此桥附近地方为“留桥”,故名。1951年称留桥乡,1958年称为叶塘公社…[详细] |
黎明村 | ~214 | 村庄 | 因新成立管理区时当地的干部开完会即将天亮,称为“黎明”,故名。1962年属留桥乡,1979年属建新村,于1985年新组成并沿用“黎明”为黎明管理区。1…[详细] |
龙塘村 | ~215 | 村庄 | 龙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建新村 | ~216 | 村庄 | 原属留桥村委会,1962年从留桥分出由赤墩、鸭塘、钟屋角、下桥等村民点组成定名为“建新村”,故名。1949年称建新村农会,1950-1957年称建新大…[详细] |
石新村 | ~217 | 村庄 | 因多丘陵,流经村中的朱坑河,用石砌了1座陂头,而得名石陂,后改为“石新”,故名。1949年称石新村农会,1950-1957年称石新大队,1963年-1…[详细] |
乌池村 | ~218 | 村庄 | 从前这里有一口山峪池塘,终年积水,鱼虾极多,有成群的乌鸦来此觅食,故名。1949年称乌池村农会,1950-1957年称乌池大队,1963年-1986年…[详细] |
教礼村 | ~219 | 村庄 | 传说祖先落居时有兄弟二人,兄为人老实,弟则俏皮,因此老师教其兄弟要学礼仪便称教礼。1949年称教礼村农会,1950-1957年称教礼大队,1963年-…[详细] |
三口塘村 | ~220 | 村庄 | 因过去村中有三口成百亩面积的池塘而得名。1949年称三口塘村农会,1950-1957年称三口塘大队,1963年-1986年称三口塘乡,1986年后称三…[详细] |
胜青村 | ~221 | 村庄 | 1954年为纪念蓝胜青烈士而起村名,故名。1958至1983年为胜青大队,1984年2月撤销生产大队设胜青乡政府,1986年改为胜青村委会,1989年…[详细] |
苏京村 | ~222 | 村庄 | 祖先落居时,此地苏茅草丛生,故取名“苏茅坳”,解放后与黄京寨共个农舍,名为苏京。1949年称苏京村农会,1950-1957年称苏京大队,1963年-1…[详细] |
三变村 | ~223 | 村庄 | 因处在朱坑、上中的背后,原名“山凭”,后传为三变。1949年称三变村农会,1950-1957年称三变大队,1963年-1986年称三变乡,1986年后…[详细] |
甘塘村 | ~224 | 镇中心区 | 1999年经兴宁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传说这里曾有个近千亩的大湖,叫甘塘湖,湖边种柑树,故名甘塘。1949-1957年称甘塘乡,1958年~1983年称…[详细] |
西山村 | ~225 | 镇乡结合区 | 因地处兴宁叶塘(原属叶塘区所辖)西部的山坡边,故名。1949年称山西村农会,1950-1957年称山西大队,1963年-1986年称山西乡,1986年…[详细] |
汤湖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因此村有许多的温泉而得名,故名。1949年称汤湖村农会,1950-1957年称汤湖大队,1963年-1986年称塘湖乡,1986年后称汤湖管理区,19…[详细] |
鸭池村 | ~227 | 镇乡结合区 |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势较低,每逢大雨便是汪洋一片,年长月久便成了一片烂草塘,由池塘有利于养鸭,故名鸭池塘。1949年称鸭池村农会,1950-1957年称…[详细] |
麻岭村 | ~228 | 村庄 | 因村的西部有一座麻岭顶山,以山名沿用为村名称“麻岭”,故名。1949年称麻岭村农会,1950-1957年称麻岭大队,1963年-1986年称麻岭乡,1…[详细] |
河西村 | ~229 | 村庄 | 因村落位于麻岭河的西部,故名。1949年称河西村农会,1950-1957年称河西大队,1963年-1986年称河西乡,1986年后称河西管理区,199…[详细] |
下径村 | ~230 | 村庄 | 叶南镇富祝径是解放战争时的游击根据地,富祝由上径、中径、下径组成,固位于富祝径下片而得名。1982-1987年为下径乡,1987年4月称下径,1989…[详细] |
富祝村 | ~231 | 村庄 | 因该村盛产腐竹,为美称将腐竹谐音为“富祝”,故名。1949年称富祝村农会,1950-1957年称富祝大队,1963年-1986年称富祝乡,1986年后…[详细] |
上径村 | ~232 | 村庄 | 因位于富祝径上片而得名。1949年称上径村农会,1950-1957年称上径大队,1963年-1986年称上径乡,1986年后称上径管理区,1999年改…[详细] |
筠竹村 | ~233 | 村庄 | 筠竹又名高田坑,因该地被周围的地形托起,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地理状况,向来怕旱,据说前人为避免旱灾,在村里种了很多大麻竹,称为“筠竹”,故名。1949年…[详细] |
莲池村 | ~234 | 村庄 | 此地原来地势较低,长期积水的地方较多,村民在低洼积水地多种莲,故取名莲池排,又称莲池林。1949年称莲池村农会,1950-1957年称莲池大队,196…[详细] |
陂下村 | ~235 | 村庄 | 因该村有一条河,据传在三百多年前在河中建有一座大水陂,故名。1949年称陂下村农会,1950-1957年称陂下大队,1963年-1986年称陂下乡,1…[详细] |
长丰村 | ~236 | 村庄 | 是希望农村粮食生产长期获得丰收而取名为长丰。原土地改革时1952年起名联丰,与陂下一起统称陂丰。1978年与陂下分开,仍称联丰,由于有同名大队,在19…[详细] |
上中村 | ~237 | 村庄 | 因村落山高,畲地多,处于水源上游,故名。1956年与下中畬组成中社农业社,1958年改为中社大队,1978年分为上中下中两个大队,1984年又合并为中…[详细] |
下中村 | ~238 | 村庄 | 1984年以前以上、中合并为中社乡,1985年以上、中分开后,称上、下,为下中村,故名。原名下中畬,建国初与上中畬组成中社农业社,1958年改为中社大…[详细] |
黄竹村 | ~239 | 村庄 | 黄竹是竹园背后的一条山坑叫黄竹塘而得名,相传这里很少人居住,村民在这长满黄竹的山坑田建起第一个屋(竹园围),并称此为黄竹塘。1949年称黄竹村农会,1…[详细] |
双涵村 | ~240 | 村庄 | 明朝时期,黄氏祖先选地建祠堂,选在有两个涵洞的地方而得名,故名。黄竹,下中,双涵1961年-1978年是共一个管理区,1978年下中分出,1987年双…[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昔时附近有几口大水塘,莲叶盖满塘面,故称莲叶塘,简称叶塘。
荣誉排行:
2024年4月,叶塘镇入选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2023年11月,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公布,叶塘镇入选。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叶塘镇人口数量为4.4万人,位列兴宁市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
基本介绍:
叶塘镇地处兴宁市西北部,东邻本市龙田镇,南接本市新陂镇,西南部与龙川、五华县相连,镇中心区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现辖41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总面积166.1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2143人。叶塘的交通较为发达,省道S226、兴合线、叶石线公路纵贯全境,是通往江西、福建的交通要道,乡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基本完成,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58亿元,农村人均年收入3872元,财政收入812.45万元。
文化旅游:
有人说不进围龙屋就等于白到梅州。梅州江北老城区街道大部分是民国初拆城墙后兴建,江南、华侨城市区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兴建。因为客家围龙屋是明清时期所建,所以不管老城区新城区都有许多围龙屋。
群星村万安围位于兴宁市叶塘镇,年代为明,属于古建筑。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群星村万安围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79年,兴宁县辖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43个。
今叶塘镇境地分属叶塘、胜青、叶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3年11月,兴宁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撤社设区建乡规划》,决定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全县共设区公所28个和镇1个。
今叶塘镇境地分属叶塘(胜青并入)、叶南区公所。
1987年6月,根据广东省政府《关于对兴宁县撤销区公所设置乡(镇)建制的批复》,兴宁县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撤销29个区(
李善邦 (1902—1980年),兴宁叶塘田心乡人,中国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重要开创者。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1930年,在北京西山建立了近现代中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