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甘肃省 > 武威市 > 凉州区 > 下双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

[移动版]
地名:下双镇隶属凉州区
区划代码:620602123代码前6位:620602
行政区域:甘肃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甘H
长途区号:0935 邮政编码:733000
辖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1.1万人
人口密度:约47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蓄水村~200村庄
以境内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蓄水池得名。民国初期属白塔乡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四区九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下双人民公社,命名为沙河大队。1…[详细]
沙河村~201村庄
因地处八十里大沙漠以西,白塔河以东,取“沙”“河”二字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详细]
涨泗村~202村庄
以旧水系“涨泗沟”得名。1956年撤区并乡后属下双公社为第三大队。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下双公社第三大队。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下双公社,命名为涨泗…[详细]
南水村~203村庄
因地处下双寨以南的白塔河畔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详细]
下双村~204村庄
以境内有下双寨大庙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详细]
河水村~205村庄
以地处白塔河边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详细]
于家湾村~206镇中心区
1983年社改乡时,在于家湾大队的基础上设立。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详细]

地名由来:

下双镇因有明代建筑下双寨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19年1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下双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基本介绍:

下双乡位于凉州区北部,乡域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820亩。辖7个行政村,即蓄水、沙河、涨洒、南水、下双、沙河、于家湾村,下设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31人。乡政论驻下双村。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74万元。财政收入9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9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1元。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2425人;有卫生院1所。

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显著。下双品牌辣椒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种植面积达4500亩。以品牌辣椒、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蔬菜业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规模养殖日益扩大。下双乡东靠沙漠,地势宽广,有发展饲养养牛、养羊的有利条件,“小规模,大群体”养

+查看详细下双镇概况>>

历史沿革:

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下双镇境域分属武威郡休屠县和姑臧县。

北魏至隋初,属武威郡林中县。

唐宋年间,归姑臧县。

元代时期,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威县白塔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属白塔区。

1952年7月,属第四区(白塔)。

1956年1月,为下双乡。

1958年10月,下双、九墩、羊下坝乡合并成立下双公社。

1962年,分设为下双、九墩、

+查看详细下双镇历史沿革>>


以下地名与下双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