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池园镇 | 隶属:闽清县 |
区划代码:350124105 | 代码前6位:350124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闽A |
长途区号:0591 | 邮政编码:350000 |
辖区面积:约89.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2万人 |
人口密度:24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池园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该居民点传说清代有一位长乐县池园村人陈德和经商来到此地,后在此落户定居,并进行开垦养殖,后来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的开拓创业,取名“池园”。设立社区居民…[详细] |
池园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相传清代时有一位长乐县池园村人陈德和经商来到此地,后在此落户定居,并进行开垦养殖,后来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的开拓创业,取名“池园”。明、清朝代称十一都…[详细] |
潘亭村 | ~202 | 村庄 | 相传早年有潘、陈、杨三姓共同聚居此地,原取村名潘陈杨,后因“陈”与“亭”方言谐音演化为“潘亭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潘亭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详细] |
东洋村 | ~203 | 村庄 | 就因靠村东方的是一个洋,故名“东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东洋村村民委员会。建国前属尤溪县香山乡东洋保。1955年5月17日划归闽清县第四区设东洋乡…[详细] |
叶洋村 | ~204 | 村庄 | 祖先从尤溪汤川坤门底龙源坊迁此地定居有450年历史,因当时此地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故名“叶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叶洋村村民委员会”。建国前属尤溪…[详细] |
丽山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在百年前迎神赛会非常华丽,且排扎许多华丽鏊山,故取名“丽山”。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丽山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十五都丽山头。民国时期设丽山保,属…[详细] |
丽星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丽山地方第一个建立初级合作社,在当时一种新的集体单位,后将新字改为星字,故称“丽星”。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丽星村村民委员会”。丽星…[详细] |
九斗村 | ~207 | 村庄 | 相传早年土地未开发,耕地极少,全村水田仅能播种九斗种籽,故名“九斗”。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九斗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十五都九斗里。民国时期属双…[详细] |
顶坑村 | ~208 | 村庄 | 早年当地村民根据地理特征,高为顶,低为坑,故取名“顶坑”。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顶坑村村民委员会”。明、清年代称十五都鼎坑。民国时期属双芝乡丽山保。1…[详细] |
福斗村 | ~209 | 村庄 | 相传很早以前,本村境内有一块形状似斗的岩石,经常石缝里会流出白米,群众期望好福运,故称此地为“福斗”。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福斗村村民委员会”。明、清…[详细] |
井后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有一口古井名叫“龙井”,因村内大姓吴氏的祖厝建于该井的后面故取名“井后”。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井后村村民委员会”。明、清年代称十一都井后村。民国时期…[详细] |
隔兜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村北靠一个观音隔,村庄就在观音隔下的窝兜里,故名“隔兜”。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隔兜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十一都隔兜村。民国时期属双芝乡井后保。…[详细] |
宝山村 | ~212 | 村庄 | 中有一座大山崙,山中瓷土蕴藏量丰富,故取名“宝山”。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宝山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十一都宝山村。民国时期属双芝乡宝亭保。195…[详细] |
店前村 | ~213 | 村庄 | 早年原名登瀛村,后来村中地处芝溪方向形成店铺,村庄面向店铺的前方,故改名为“店前”。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店前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十一都登瀛村…[详细] |
宝新村 | ~214 | 村庄 | 是原宝山与新厦洋两自然村合并而来,就以两自然村名中各取一字命名,故名“宝新”。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宝新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十一都新厦洋。民国…[详细] |
东前村 | ~215 | 村庄 | 早年属店前村,地处店前的东部,于1956年置东前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为东前高级社,后定名为“东前村”。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东前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详细] |
陈厝垅村 | ~216 | 村庄 | 陈厝垅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岭头村 | ~217 | 村庄 | 通往五都(今塔庄)需走下一条山岭,村庄坐落山岭的上头地方,故“岭头”。即“岭头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朝代称五都岭头。民国时期属龙峰乡。1950年属第五…[详细] |
仁周村 | ~218 | 村庄 | 1949年前原名灜洲,含义为清净优美之意,但“灜”字笔划繁多,建国后改为仁周与本地方言同音。故称为“仁周”。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仁周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田地村 | ~219 | 村庄 | 相传祖先生活困难,无钱购买耕民,后来靠自已辛勤劳动,开垦出大片良田,生产稻田维持家计。为教育后代子孙珍惜每一寸土地,故名“田地”。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详细] |
地名由来:
传说清代有一位长乐县池园村人陈德和经商来到此地,后在此落户定居,并进行开垦养殖,后来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的开拓创业,取名“池园”。
荣誉排行:
2024年1月,池园镇被命名为2023年福建省卫生乡镇。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池园镇上榜。
基本介绍:
闽清县辖镇。1958年设池园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29公里。面积89.5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池园、潘亭、东洋、叶洋、丽山、丽星、九斗、顶坑、福斗、井后、隔兜、宝山、宝新、店前、东前、柯洋、岭头、仁周、田地19个村委会和池园居委会。高岭土储藏量丰富,素有“宝山”之称。主要企业有瓷器厂和水电站。农业主产水稻,兼产茶叶、水果。
历史沿革:
宋代,池园大部分地区隶属永宁乡的仁寿里;元、明时属十一都。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闽清设2坊5个乡,十一都属淳化乡。
民国初期,池园大部分地区属第四区第五团。
1940年6月,成立双芝乡,下设10个保133甲。
1948年,双芝乡下辖10个保,池园地区5个保,上莲5个保。
1949年8月15日闽清解放后,双芝乡隶属第四区。
1950年5月,废除双芝乡及保甲制度。
第四区下辖池园等13个乡。
1955年5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