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桐镇 | 隶属:万盛经开区 |
区划代码:500110101 | 代码前6位:500110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渝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1420 |
辖区面积:约64.42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1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南桐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主要为南桐煤矿家属区,故名南桐社区。2001年12月26日,经万盛区政府批准,将原观音岩村家属委员会、北门村家属委员会合并,设立南…[详细] |
新工村社区 | ~002 | 镇乡结合区 | 因1952年南桐煤矿在此地修立职工住宅区,得名“新工区”,后更名“新工村”。2001年12月26日,经万盛区政府批准,将原新工村家属委员会、南门村家属…[详细] |
支路社区 | ~003 | 镇乡结合区 | 303省道与204省道在此形成一个支路口而得名支路。2002年1月,经万盛区政府批准,将原上八O一家属委员会、下八O一家属委员会、电厂家属委员会、化工…[详细] |
平山社区 | ~004 | 镇乡结合区 | 因其驻地临近原三线工厂国营平山机械厂而得名平山社区。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五保。1951年,隶属桃子乡第五村。1953年,隶属营寨乡。19…[详细] |
二郎峡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因居委会辖区内有二郎峡,故名二郎峡社区。原为四湾社区。2010年9月,经万盛区政府批准,撤销四湾社区,成立二郎峡社区,隶属南桐镇。…[详细] |
八零一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原为农村耕地和乱石荒坡,1955年,南桐煤矿在此修建职工住宅区,工地编号为八〇一,因工地编号而得名八〇一社区。因地处名八〇一社区。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详细] |
皂角井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皂角井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后湾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2017年6月22日经万盛经开区管委会批准,设立后湾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
南桐村 | ~200 | 镇乡结合区 | 因地处南桐矿区中心地带而得名南桐村,又名中心区。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一保。解放初,隶属桃子乡。1955年,划归重庆市南桐矿区。1956年…[详细] |
麒麟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因其地处麒麟坝以及曾有寺庙麒麟寺而得名麒麟村。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六保。1951年,隶属桃子乡第六村。1953年,并入营寨乡。1955年…[详细] |
金龙村 | ~202 | 村庄 | 2004年,金兰村与九龙村合并,各取原村名一字而得名。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四保。1951年,隶属桃子乡第四保。1955年,划归重庆市南桐…[详细] |
温塘村 | ~203 | 村庄 | 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五保。1951年,隶属桃子乡第五村。1953年,第四、五、六村合并,建立营寨乡,隶属营寨乡。19…[详细] |
营寨村 | ~204 | 村庄 | 因此村境内有一山寨而得名营寨村。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四保。1951年,隶属桃子乡第四村。1953年,隶属营寨乡。1955年,划归重庆市南…[详细] |
民权村 | ~205 | 村庄 | 因人民翻身解放获得民主政权之意而得名民权村。因人民翻身解放获得民主政权之意而得名。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四保。1955年,划归重庆市南桐矿…[详细] |
沙坝村 | ~206 | 村庄 | 很久以前,桐子沟大山发生山体滑坡,冲击形成一个沙坝,故取名为沙坝村。民国时期,隶属贵州省桐梓县天桥乡第六保。1951年,隶属天桥乡第六村。1953年,…[详细] |
王家坝村 | ~207 | 村庄 | 王家坝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岩门村 | ~208 | 村庄 | 因境内西部有两山岩挺拔于刘家河两岸,形状似门,故名岩门村。民国时期,分属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三保和南川县腰子乡第七保。1951年,分属桃子乡第三村和腰…[详细] |
石桥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道光十年(1830)村民自筹资金,请工匠用石头修建人行桥,后人就把该地区取名为石桥,此村故名石桥村。民国时期,属于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第二保和四川省綦江…[详细] |
地名由来:
南桐镇因南桐煤矿而得名。
基本介绍:
位于区西部,面积64.42平方公里,人口54141人(散居苗族40户,210人),距万盛6公里,辖区内有樱花温泉度假村等景区。
历史沿革:
1950年6月,由第六区改属第十区。
1955年1月,并入南桐矿区。
1956年5月,建立南桐矿区南桐煤矿街道。
1960年1月,改设南桐公社,1983年9月,改为乡。
1992年10月,撤乡改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