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宋江云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渝城市群应上升为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由61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不过,自重庆代表团提出成渝城市群应上升为国家级城市群建议后的几个月中,成渝两地官方并未有实质性进展对外披露。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表示,包括成渝城市群在内,还有中三角区域、中原经济区、沈大经济带由于均为地区经济龙头,均是第四极的备选。
尽管官方态度未明,但成渝两地1997年“分家”后,近几年在各个层面的融合速度一直加快,“成渝一体化发展是未来方向,只是现在时机不成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表示。重庆社科院区域所所长李勇同样也支持这一观点。
成渝共谋一体化
“成渝两地在经过多年的各自发展后得出经验,作为西部城市,只有利用各自优势抱团发展,才能获得与中东部城市群竞争的足够资本。”区域经济学者刘斌夫表示。
据了解,成渝两地官方正式合作的起点可追溯到2007年。当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两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积累经验,为下一步更高层面进行改革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高层面的改革试点,则是指成渝城市群的全域改革与一体化发展。”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以来,成渝两地的合作开始加强,如在刚刚结束的渝洽会上,四川省内江、南充、广安、达州等9个环渝城市在重庆举办8场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60余个,投资总额1300亿元。
即便如此,就目前情况而言,盛毅认为在短时间内成渝实行一体化发展并不可能。“成渝城市群还处于自身的培育阶段,时机不成熟。但成渝两地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一体化过程时间或将短于长三角发展所用的时间。”
四川省统计局科研所所长车茂娟认为,目前阻碍两地深层次合作的原因是成渝两地政府高规格的协调机制不健全,跨区域间的制度障碍依靠地方政府难以协调和突破。
刘斌夫建议,下一步,成渝两地应建立协调机制,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官方对话解决两地发展中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并负责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经济区的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川渝两地政府以及毗邻地区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与发展规划、政策等方面的衔接与协调。
跨区域博弈
据了解,此前成渝经济区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合作方面。2011年《成渝经济区规划》出台,成渝经济区范围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被认为是西部地区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但两年多来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一些关键环节仍未有衔接和协同。
在制度层面,两地跨区域投资等所遭遇的阻力不小。多家赴重庆投资的四川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川渝两地银行均不认可跨区域抵押,导致投资门槛过高,而四川省税务部门的税务核算结果并不能获得重庆税务部门的认可。由此可见单财税制度的改革也是川渝一体化进程中制度障碍之一。
在产业分工上,成渝两地一直在多个方面有直接竞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it产业上的竞争。
据介绍,目前成渝两地均实现了从组装到制造的转变,并引进惠普、联想等it企业巨头,也都开通了直达欧洲的货运列车,以满足it产品的运输要求。it产业同时被两地列为未来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成都计划到2015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将形成5000亿元产值的it产业集群;重庆则希望在2015年it产业达到1万亿元规模,占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从几大支柱产业看,成渝两地存在几方面竞争。比如成都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重庆的支柱产业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工业。成渝两地的产业布局趋于同质化。
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江表示,打造城市群在制度方面需要从上至下的改革。重庆在未与四川“分家”之前,产业配置方面实际上是有分工的,但重庆直辖后,与四川的产业逐渐形成竞争关系。“比如在汽车产业上,成渝两地几乎都具有同样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不发展。只有做到统一的市场,成渝两地形成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才能够使得成渝两地的产业协调发展”。
李勇表示,成渝间的产业同质化竞争并不具备长期的可延续性。产业如果调整,更多的依靠企业选择,成渝即使形成了城市群,产业同质化的问题亦不可能随即消失,应该相信市场本身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如富士康选择成都,惠普选择重庆,都是企业在调研成渝两地后作出的选择,而政府主要是做好基础服务。
城市群难题
不过,这种高规格对话机制在城市群层面能否实现并不被看好。
易鹏直言,即使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亦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经济有较大突破,“目前国内连哪里是中国经济第三极都尚无官方的定论,更不用说在短期内寻找真正的第四极”。
李勇表示,企业所反映的贷款难等问题,很难由地方政府解决,比如贷款难和抵押难,即使成为统一的城市群后,短期内亦不会解决,金融体制的问题应该由更高层面出台措施。
周江同样认为制度上的障碍并非可从下至上解决,且从国内其他城市群而言,跨区域的行政壁垒同样存在,除沈大城市群在同一个省,不存在此障碍外,其余多数城市群均有此问题。
众所周知,城市群概念主要从经济层面提出,但城市群打造过程中,往往又被各种行政区划所阻隔,实现高层级协调很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表示,城市群不能光在地理连接上做文章。他说,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比例来说,不能一连接就说它是城市群,现在有好多“城市群”其实并未达到城市群要求。一个城市群要具备3个条件:经济总量占50%,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城市之间形成交通物流体系。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称,成渝城市群概念总体不错,但两地各自有打算,比如成都还想向南发展,重庆还想向东发展,不满足于向西发展,“并不是说成渝就是一体建设了,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