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夹寒箐镇 | 隶属:马关县 |
区划代码:532625105 | 代码前6位:532625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云H |
长途区号:0876 | 邮政编码:663700 |
辖区面积:约252.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3万人 |
人口密度:约17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夹寒箐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夹寒”系壮语“掌映”音译而来,意为铁苞茅草,因当地铁苞茅草多而得名。1949年至1952年为行政村。1953年至1958年为乡。1958年至1960…[详细] |
水碓房村 | ~202 | 村庄 | 1950年至1953年为行政村。1953年至1955年为高级社。1956年为公社。1957年至1958年乡政府。1958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详细] |
通寺村 | ~203 | 村庄 | 1953年至1958年为乡。1958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0年至1963年为大队。1964年至1966年为中公社。1966年至1984年为大队…[详细] |
布都老寨村 | ~204 | 村庄 | 1953年至1958年为乡。1958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0年至1963年为大队。1964年至1966年为中公社。1966年至1984年为大队…[详细] |
坝甲村 | ~205 | 村庄 | 1953年为乡。1958年为管理区。1960年为大队。1964年为小公社。1969年至1984年为大队。1984年至1987年为乡。1988年至199…[详细] |
光坎村 | ~206 | 村庄 | 1949年至1953年为成立行政村。1953年至1958年为乡政府。1958年至1962年为小公社。1963年至1966年为管理区。1966年至198…[详细] |
新堡寨村 | ~207 | 村庄 | 1949年至1953年为行政村。1954年为乡。1957年至1959年为高级社。1960年为管理区。1964年1984年为大队。1984年至1987年…[详细] |
尖山村 | ~208 | 村庄 | 1953年至1958年为乡。1959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1年至1963年为大队。1964年至1966年为公社。1966年至1984年为大队。…[详细] |
达布斯村 | ~209 | 村庄 | 1950年至1952年为行政村。1953年1958年为乡。1959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1年至1962年为大队。1963年1966年为小公社。…[详细] |
牛马榔村 | ~210 | 村庄 | 1950年至1953年为行政村。1953年至1955年为高级社。1956年为公社。1957年至1958年为乡。1959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1…[详细] |
么龙村 | ~211 | 村庄 | 1984年属牛马榔乡。1984年么龙11个自然村从牛马榔分出,另成立么龙乡。1984年至1987年为乡。1988年至1999年为行政村。2000年6月…[详细] |
地名由来:
夹寒箐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夹寒箐村而得名。“夹寒”系壮语“掌映”译音而来,意为铁苞茅草,当地铁苞茅草茂盛。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夹寒箐镇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基本介绍:
夹寒箐镇位于马关县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东接都龙镇,南连金厂镇、小坝子镇,西邻仁和镇,北靠马白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45个自然村、206个村民小组,共9432户43368人,有苗、壮、汉、彝、傣、白、蒙古、回等11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4129人,占总人口的78.7%;农业人口40952人,占总人口的94.4%。全镇国土面积252.27平方千米,拥有耕地50036亩,林地17.63万亩,荒山荒坡面积2.3万亩,水域面积646亩。全镇大部分地貌为高山、中山、河谷相间区,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2%,半山区面积占18%。境内最高海拔1970米,最低海拔322米,平均海拔14
文化旅游:
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位于马关县夹寒箐镇新堡寨村委会簸腻村小组东南面500米的隔界山山脚的一天然石壁上,年代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为马
历史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夹寒箐镇境域与都龙合称南区,区公所驻都龙。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南区改称四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都龙划归麻栗坡督办署,夹寒箐为第六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与仁和并称永仁乡,仁和为正乡,夹寒箐为副乡。
1950年,属第五区。
1969年,区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区,从水碓房乡分出通寺等村另成立通寺乡,从牛马榔乡分出么龙等村男成立么龙乡由原9乡增加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