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园户村镇 | 隶属:呼图壁县 |
区划代码:652323104 | 代码前6位:652323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新B |
长途区号:0994 | 邮政编码:831100 |
辖区面积:约324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北园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此地原为北菜园子,村民以种植销售蔬菜为生,故名为北园社区。1984年为园户村村二队,2004年因小城镇化建设从园户村村划分出来,更名为北园社区。…[详细] |
良种场社区 | ~002 | 镇乡结合区 | 良种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上三工村 | ~200 | 村庄 | 清代屯田开渠引水,依工区方位得名。为上三工。1949年初属于和庄大队,1963年更名为东方红大队,1984年园户村乡政府成立,在原上二工大队一队、四队…[详细] |
上二工村 | ~201 | 村庄 | 清代,屯田开渠引水,依工区方位得名。为上二工村。1965年属东方红大队,1984年园户村乡政府成立,在原上二工村二队、三队、七队范围成立上二工村,下设…[详细] |
和庄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清代开发呼图壁时按字序排列,命名和庄。解放初由附近舍家、马家、王家、代家、黄家、张家、唐家、白家8个庄子合并后成立村,命名和庄村。公社化后为和庄大队,…[详细] |
园户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因此地村民多种植蔬菜及桃果等,得名园户村村。文革期间属团结大队,1970年与三工湖分开,1984年从原三工湖大队分出单独建村,更名为园户村村,沿用至今…[详细] |
三工湖村 | ~204 | 村庄 | 清政府收复新疆后,军队屯田之处叫做工,按田及开渠引水之先后顺序命名为三工,本地为泉水溢出,聚而成湖,故名为三工湖。1949年初属二区二乡(和庄乡),公…[详细] |
下三工村 | ~205 | 村庄 | 清末,因在呼图壁河与盐地湾之间的三工梁上,故名下三工。文革时期属胜利大队,1984年园户村乡政府成立后,更名为下三工村,1997年至2004年设立自然…[详细] |
大草滩村 | ~206 | 镇乡结合区 | 呼图壁河东岸,地势平坦,昔为泉水溢出沼泽地,野草茂密,故名大草滩。1955年解放初期即为大草滩,归属和庄大队,为和庄大队十二队,1958年属县商业局副…[详细] |
马场湖村 | ~207 | 村庄 | 地处泉水溢出带,昔日遍地沼泽,湖草茂盛,芦苇尤为茂密,民国以前尚未开垦,军马及私人牲畜在此放牧故名马场湖。1965年后属先锋大队,1984年改名为马场…[详细] |
广林村 | ~208 | 村庄 |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将被俘虏的部分太平军士兵及其家属流放在此屯田,当时称作犯屯,流放于此的太平军士兵大部分是广东人,所以取名为上广东村,芳草湖有…[详细] |
十三户村 | ~209 | 村庄 | 清政府移民屯垦时,最先有十三户农民在此落户垦殖,得名十三户。1949年初属马场湖乡,公社化后属园户村公社先锋大队,文革时期称为前进大队,1984年园户…[详细] |
文昌村 | ~211 | 村庄 | 文昌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清代,村周围农民多种植、经营果、蔬菜园,故名园户村。
基本介绍:
园户村镇四面环绕呼图壁县城,是一个回、汉、哈等多种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典型城郊镇.镇政府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76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68公里,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以及北疆铁路横贯全境,国际通讯光缆穿越腹地,交通、通讯便利,人流、物流畅通,具有直接接受城市经济辐射带动的明显优势.全镇总面积324平方公里,1.9万余人,年耕种各类作物7.4万亩,主要生产棉花、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种优质农产品,以高产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经济和以农产品加工,建材生产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元.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长和乡之一部分。
1950年解放后属二区和庄乡与马场湖乡。
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
1959年公社化后与呼图壁镇合并成立城镇公社。
1965年,与城镇分开成立红星公社。
1978年更名为园户村公社。
1984年设乡,成立园户村乡。
2001年撤乡建镇命名园户村镇,沿用至今。
区划: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园户村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