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坑镇镇 | 隶属:佳县 |
区划代码:610828101 | 代码前6位:610828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陕K |
长途区号:0912 | 邮政编码:719000 |
辖区面积:约7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万人 |
人口密度:约16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4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坑镇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原有一黑水泉,俗名黑水坑而得名。…[详细] |
马连塌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因姓马的人居住在此地而得名。1621年马连塌,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马连塌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马连塌村村民委员会,20…[详细] |
官道峁村 | ~207 | 村庄 | 相传当官的在此地经常路过而得名。1634年官道峁,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官道峁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官道峁村村民委员会,2…[详细] |
圪绺咀村 | ~208 | 村庄 | 相传很早以前就叫圪绺咀,沿用至今。1628年圪绺咀,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圪绺咀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圪绺咀村村民委员会至…[详细] |
高仲家坬村 | ~210 | 村庄 | 因姓高的人居住在坬上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高仲家坬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高仲家坬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赤牛坬村 | ~211 | 村庄 | 相传此地养牛的特别多,且处在坬上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赤牛坬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赤牛坬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背沟村 | ~212 | 村庄 | 因此地处于山沟的背面而得名。1469年大泉沟村,1654年背沟村,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背沟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背沟村村…[详细] |
关甲村 | ~215 | 村庄 | 因此地地形复杂狭隘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关甲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关甲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刘家坬村 | ~216 | 村庄 | 因姓刘的人居住在坬上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刘家坬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刘家坬村村民委员会,2014年刘家坬村村民委…[详细] |
峁上村 | ~221 | 村庄 | 因此地的人居住在山峁上而得名。1332年张家峁,1472年峁上,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峁上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峁上村村民…[详细] |
关口村 | ~222 | 村庄 | 因此地处于关口处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关口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关口村村民委员会,2014年关口村村民委员会,小沟…[详细] |
白家甲村 | ~223 | 村庄 | 因姓白的人居住在此地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白家甲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白家甲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倍甘村 | ~224 | 村庄 | 因此地生产的红枣大而甜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倍甘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倍甘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
张家岩村 | ~226 | 村庄 | 因姓张的人居住在此地而得名。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为张家岩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坑镇,为张家岩村村民委员会,2014年高家沟村村民委…[详细] |
张家坪村 | ~231 | 镇中心区 | 因姓张的人居住在此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张家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张家坪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枣坪村 | ~233 | 村庄 | 因这里盛产红枣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枣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枣坪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楼底村 | ~234 | 村庄 | 因居住在楼底河旁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楼底村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楼底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虎头峁村 | ~236 | 村庄 | 因此地山峁的形状像虎头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虎头峁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虎头峁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枣林沟村 | ~237 | 村庄 | 因这里的山沟里长满了枣树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枣林沟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枣林沟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边子元村 | ~240 | 村庄 | 边子元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长塄村 | ~243 | 村庄 | 因此地有很长的塄坎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长塄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长塄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白家硷村 | ~244 | 村庄 | 因姓白的人居住在此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白家硷村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白家硷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高家塄村 | ~247 | 村庄 | 因姓高的人居住在塄坎上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高家塄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高家塄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赵家沟村 | ~248 | 村庄 | 因姓高的人居住在沟里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赵家沟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赵家沟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丁家坪村 | ~249 | 村庄 | 因姓丁的人居住在此而得名。1958年9月7日建立丁家坪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丁家坪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地名由来: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原有一黑水泉,俗名黑水坑而得名。
基本介绍:
佳县辖镇。1957年设坑镇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为坑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5.5公里。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3万。榆(林)吴(堡)公路过境。辖四道峁、冯家梁、关口、峁上、富家焉、高家沟、胡家山、白家山、张家岩、沙渠、小沟掌、圪绺咀、官道峁、三牛沟、冯家岔、郭家沟、倍甘、白家甲、赤牛崄、背沟、高仲家崄、长沟条、红岩卜绽、寨则湾、黑水坑、冯家山、关甲、梁家峁、刘家崄、马连塌、孙家塄31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谷子、马铃薯为主。境内红枣享有盛名,是高级营养滋补佳品。
文化旅游:
寨则湾古寨遗址时代:清—民国地址:佳县坑镇寨则湾村保护范围:东至遗址本体东墙外扩31米,南至遗址本体南墙外扩26米,西至遗址本体西墙外扩40米,北至遗址本体北墙外扩3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
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属十二地方之倍甘地方。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坑镇联保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属倍甘区。
1952年7月,改属二区(驻地坑镇)。
1958年9月,设坑镇区,辖6乡。
1958年10月,成立坑镇公社,辖31个生产大队。
1984年7月,改设为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