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杨庄镇 > 营房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营房村

[移动版]
地名:营房村隶属:杨庄镇
区划代码:371202109230代码前6位:371202
行政级别:村车牌代码:鲁S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城乡分类:村庄分类代码:220

营房村位于莱城西20公里,东北距杨庄镇驻地3公里,南跨泰莱公路与泰安市上埠东村接壤,北接张家泉村,东至蔺王村,西接尹家庄村。全村472户,1674口人,耕地1782亩。

据关帝庙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朱姓由-县迁此建村,名为“太平庄”。清初清军驻此并建营房。撤走后,由姜、黄二姓迁此居住,改称营房村。全村共有九姓,张、朱二姓为多,村民多清末由外村迁来。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水南保•营房”。营房村1938年属水北区;1940年属杨庄区;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1948年设立营房乡。1953年由村民贾逢廷、贾逢伦等26户农民组成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改为东升社;同年又有村民张连华、朱传义组织了红旗社;张学坤、张九本组织了建华社。1954年下半年将“三社合一”成立了初级社,社长张九本。1956年转入高级社,社长张振秀,全村划分为七个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营房村隶属杨庄人民公社,编成5个生产队,1961年又将5个生产队分为12个生产队,1978年变为生产小组。1990年取消生产小组,划为4片。1958年人民公社后,营房村被定为管理区驻地,一直隶属于杨庄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l百名村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其中5人壮烈牺牲。1948年张连岳、朱延平二人投身于解放战争。随军南下,都在江南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营房人自古以来即喜欢经商。建国初经营油坊、酒坊、酱油坊、织布作坊、药铺等。编织大席是全村村民的主要手工业。1965年村西建苹果园一处,占地30余亩,主要有金帅、红星,年产苹果5万余斤。1967年建科技队,占地40余亩,主要承担各生产队的品种培育及品种产量实验。1968年建砖瓦窑一处,占地10亩,年产值50余万元。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大马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年轻人有近80%的人从事第三产业,每年收入不下万元。村民张祯、亓岱永、朱传伟三人各自设立了农副产品收购点,年推销生姜、大蒜100余万吨。

营房村1976年修筑了3000米沥青路衔接泰莱路,是全县村内第一条沥青马路。1970年建立村级铸件厂,1980年转为风机厂。1992年风机厂搬迁村东南岭泰莱公路交叉处,年产值在200余万元。1984年村民王少奇、朱传信、朱叙云三人建农具配件厂,年产值上百万元。

1975年全村通了电。1994年有12户村民购进了自己的客车,两户村民购了运输车,12户购了拖拉机。2002年有3户村民各自购进了大型收割机。

1975年营房村作为知识青年下乡锻练基地,接纳了来自济南市的10名青年。

营房人注重教育。民国初年在村中关帝庙建村小学,首任教师是本镇马村马廷义。1946年建立村小学,1967年建立幼儿园,1972年建立联办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第一个大学生张九斌考入青岛医学院,曾任莱芜卫校副校长。随后每年均有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旧村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宽阔的沥青路面,整齐的排房,在体现着人们的生活进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营房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杨庄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