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东市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昂思多镇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镇

[移动版]
地名:昂思多镇隶属化隆回族自治县
区划代码:632127105代码前6位:632127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青
长途区号:0972 邮政编码:810000
辖区面积:约83.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1万人
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32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昂思多社区~001镇中心区
昂思多系藏语译音:意为河谷上游,故名。…[详细]
沙吾昂村~200镇中心区
一、地理位置 沙吾昂村位于化隆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内有集镇贸易中心,东接二塘乡,南接群科镇,西接扎巴镇,北接马阴山。…[详细]
阳坡村~201镇乡结合区
清朝中期(约1736年),一户许姓从民和迁居,因本村在阳山坡上,故名。阳坡村民委员会:解放前称阳坡村,解放后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详细]
阴坡村~202镇乡结合区
一、地理位置 阴坡村位于化隆县中部,东接二塘乡,南接群科镇,西接扎巴镇,北接马阴山。交通便利,平均海拔2600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且时空分布…[详细]
红一村~203村庄
元朝中期,从青海湖以西游牧迁居,附近人称“俄卡哇”,后演变称红卡哇。红卡哇系藏语译音:意为雪域藏族,故名。红卡哇一村民委员会:解放前称红卡哇,解放后加…[详细]
红二村~204村庄
元朝中期,从青海湖以西游牧迁居,附近人称“俄卡哇”,后演变称红卡哇,故名。解放前称红卡哇,解放后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6…[详细]
公拜岭村~205村庄
清朝后期(1909年)从黑城、昂思多地区信仰拱拜教的穆斯林,在此山岭修建了一座拱拜。公拜岭:穆斯林朝拜的地方,故名。公拜岭村民委员会:解放前称公拜岭村…[详细]
关相口村~206村庄
明末该地有一座佛教寺院,清朝中期因内乱,寺院毁于兵火,故取名“贡雪”。后演变为关相口。1891年从黑城迁来几户回族聚居。系藏语译音:意为寺院遗址。解放…[详细]
尖巴昂村~207村庄
意为河滩之意,故名。解放前改称为尖巴昂,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尖巴昂村民委员会。…[详细]
尕吾塘村~208村庄
清朝前(约1090年),藏族牧民的草山,因居住在尕吾山根的平滩里。系藏语译音:意为白山滩,故名。解放前称尕吾堂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详细]
拉昂村~209村庄
原属尖扎十二部落(索慢江喜日措哇居尼)昂思多藏族下部4庄。意为牧畜圈,故名。解放前称拉昂庄,解放后加入高级社,1967年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详细]
吾则塘村~210村庄
原属拉昂村的牧圈,因草山退化迁至贵南。后从昂思多阴坡和阳坡迁居。“吾则塘”原为“维则塘”藏语意为牛犊滩,故名。解放前称吾则塘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详细]
梅加村~211村庄
清朝中期,从贵德县梅加村迁居。迁居后仍用原名。解放前改称为梅加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梅加村民…[详细]
玉麦街村~212村庄
玉麦街系藏语译音:意为半坡村,故名。玉麦街村民委员会:解放前改称为玉麦盖,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详细]
雄村村~213村庄
雄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若么岭村~214村庄
若么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香加岭村~215村庄
系藏语译音:意为北山顶,故名。解放前称香加岭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香加岭村民委员会。…[详细]
先群村~216村庄
系藏语译音为意为文化之源,故名。解放前称先群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先群村民委员会。…[详细]
关沙村~217村庄
此地从前藏族聚居。因半山坡建有一座佛教寺院,故名关沙。民国十六年从黑城、群科迁居。关沙系藏语译音:意为寺院遗址。关沙村民委员会:解放前称关沙村,解放初…[详细]
具乎扎村~218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间,从甘肃东乡迁居,因居住在一条冲沟两边,故名“具乎扎”。解放前改称为具乎扎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详细]
公卜昂村~219村庄
清代末,塔尔寺一名僧在此修行,后人们借用塔尔寺名(公本),后演变为“公布昂”。公布昂村民委员会: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详细]
尕么甫村~220村庄
1728年,有一活佛名叫”尕尔木欧”,在此一山洞修行,后演变为尕麻甫。后从甘肃河州迁来张、安两姓定居。居民定居后称尕麻甫村。解放初成立高级社,1958…[详细]
河滩庄村~221村庄
元末从尖扎昂拉地区部分藏族游牧至此。后随人口增长,弃牧转农。河滩边上的庄子,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详细]
尔尕昂村~222村庄
元朝初,从尖扎迁居,民国三十年从朱家湾,乐都县(卓仓)迁来数户。系藏语译音:意为大山沟,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详细]
尕什加村~223村庄
元朝末期,科却百户管辖。后从乐都、民和迁来张、董两姓、又从甘肃河州迁来几户合居,故名。解放初成立尕什加乡,属三区管,1956年改称为高级社,1958年…[详细]
山卡拉村~224村庄
村北山型似石像而名。山卡拉村民委员会:解放初称“桑给拉”,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属洛忙大队管辖,1968年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详细]
德加村~225村庄
明代永乐年间,此地建一佛教寺院,寺主活佛名叫德加。解放前改称为德加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德加…[详细]
扎浪滩村~226村庄
原属藏族牧民的草山,因杂草丛生,故名“扎让堂”。清末从牙什扎、循化街子迁居。当地村民定居后称扎浪滩。解放前称扎让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详细]
洛忙村~227村庄
“洛”正音为“楼”,绵羊之意,“忙”意为多,统称为绵羊较多,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洛忙村民…[详细]
牙什扎村~228村庄
系藏语译音:意为上山根,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昂思多镇牙什扎村民委员会。…[详细]
五道岭村~229村庄
五道岭:五座小山丘而命名。解放后成立拉曲乡五道岭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五道岭村民委员会。…[详细]
寺台村~230村庄
1958年宗教改革后,从阴坡,阳坡迁居,本村与直合龙寺相邻,故名寺台。居民定居后称寺台村。寺台村民委员会:解放初加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详细]
白土庄村~231村庄
因本村山色由白土构成,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体改时改称为白土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地名由来:

“昂思多”系藏语,意为河谷上游。

基本介绍:

昂思多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83.9平方千米。辖具乎扎、公拜岭、阳坡、阴坡、沙吾昂、尖巴昂、红卡哇一、红卡哇二、梅加、关沙、关相口、玉麦街、先群、香加岭、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则塘、若麻岭19个村委会。民国时为昂思多镇,1950年设昂思多乡,1956年改设昂思多镇,1958年与德加乡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复设昂思多乡。

历史沿革:

清乾隆元年(1736年)前,为藏族昂思多族部落居住地。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昂思多镇一带有昂思多庄、黄卡哇庄、梅加庄。

民国时期,为昂思多镇。

1950年,设昂思多乡。

1956年,昂思多乡改设昂思多镇。

1958年,与德加乡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

1984年,昂思多公社复改为昂思多乡。

2001年,撤销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


以下地名与昂思多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