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四川省各市州县区地名由来[13]

四川省各市州县区地名由来[13]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 [详细]
  经考证,主要因早年曾在色塘发现一马形黄金而得名,故有“金马”之称。 [详细]
  因广袤无垠的毛垭草坝而得名。理塘藏语称“勒通”,“勒”意为青铜,“通”意为草坝、地势平坦;语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坝。 [详细]
  1951年设巴塘县,以旧巴塘宣慰司得名。巴塘,系藏语,意为巴山下的坝子。 [详细]
  乡城,因地形得名,是藏语“卡称”的汉语音译,其含义是手中之佛珠,因县境内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像一根丝线把座落在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犹如串串佛珠,故名。 [详细]
  稻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奏设“稻成县”,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正式核准置“稻成县”,隶康定府。《西康图经》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试行种稻,故改名稻成县,预祝其成功之意。”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西康省成立,改名“稻城县”。 [详细]
  “得荣”旧称“得隆”,原为巴塘土司辖地,译作“峡谷之地”。元代,属朵思甘宣慰司都元帅府辖。清雍正七年(1729年),属巴塘宣慰司。民国二年(1913年),置得荣县。 [详细]
  据清代《宁远府志》所描述,凉山因“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得名。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 字指代古时居住在此地的“濮人”(彝族人称他们“濮苏乌吾”)。另外,彝人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意思是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 [详细]
  西昌古称邛都,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县,以新的西昌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故名“西昌”。 [详细]
  古称会无、会川,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 [详细]
  木里县名来由说法有四:一是木里为盐源县境内项土司领地的总称,因大寺之一叫木里,故以木里大寺之名为全境总称;二是木里一度为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天王所占据,因其二十一世祖,于明洪武由皇帝姓木,木里即木氏之地;三是民国《盐源县概况》一书说:木里地名始载于地图者,当自清末始,清末皇朝舆地图四川分图,载有米里寺,木里即米里之音变;四是佛经中记载:在印度的东北方有一叫木里的山谷之地,是佛法的根本护法女神巴登拉姆的圣地道场,所属这一片土地总称为木里。据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确切。 [详细]
  因县南有盐井河,故名。一说因县有盐井,盐源丰盛为名。 [详细]
  元统一疆土,在今凉山地区设置路、府、州、县。至元十二年(1275),域内屈部改置为昌州,隶属定昌路;至元十三年(1276)頳綖部改置为德州,隶属德平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合德平、定昌二路为德昌路,领德州、昌州、普济州、威龙州。德昌之名抑或以治地介乎德、昌二州之间,抑或取德平路之“德”、定昌路之“昌”合一未知,后人又以“有德必昌”释之。 [详细]
  会东因位于会理之东而得名。 [详细]
  宁南建县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日,因地处宁属(整理委员会)之南,故名为“宁南”。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