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吉林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

吉林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

  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简称吉。 [详细]
  长春市的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来自茶啊冲:茶啊冲这古代肃慎人祭天时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二、来自长春厅: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这种说法认为,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名长春。三、来自长春花:长春是以蔷薇的别名而命名的。如《满洲地名考》中提到,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此种说法并不能断言这就是长春一名的出处。持同种说法的《辽史》《吉林通志》也有记载,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证,其结论为长春这个地名,是以长春花使命名的。 [详细]
  关于南关区名的由来,一说取旧城南门外南关大街之名为区名;二说因宽城子旧城的南门位于南关区城区中心,俗称‘南关’,故取名南关区。 [详细]
  因宽城子火车站得名。在1800年(清嘉庆五年)长春厅设立之前,长春一带有南北两个较大的村落:南为长春堡,北为宽城子。关于宽城子,长春民间曾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说法。小城子在今天的奋进乡,那里有辽金古城遗址;宽城子则在今南关区境内。 [详细]
  因东、西朝阳路得名。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对长春进行了规划。在1932年开始实施的“第一期国都建设计划”中,以人民广场为中心,沿人民大街两侧扩展。今团结路以南、大经路以西、长沈铁路以东,南湖大路以北,基本上是今天朝阳区的雏形。日本人还在这里修建道路、商店、饭店、剧场以及公园等,其中就包含东朝阳路和西朝阳路这两条路。1955年,朝阳区始称今名,得名于区内的东、西朝阳路。 [详细]
  因二道河子得名。长春人习惯把伊通河称为头道河,而把今天二道区境内与伊通河平行的一条小河称为二道河子。在二道河子东侧有一个屯,因依河而建,故称二道河子屯,有人说二道区名是由此而来的。 [详细]
  因杨柳成荫得名。“绿园”这个地名由来已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长春西部街区的一个区域地名。这一带树茂林密,杨柳成荫,老百姓都称这里为“绿园”。20世纪80年代,在今皓月大路与和平大街交会处西南方还有“绿园小屯”。1995年,长春市政府设立新区,名为绿园区,沿用至今。 [详细]
  因双阳河得名。“双阳”是满语音译,有两个意思:一是黄色的;二是天干中的“戊”。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水色微黄、夹带泥沙的河”,简称“黄色的河”。“双阳河”是满语音译加汉语合成的地名。双阳镇、双阳县、双阳区等地名都是从双阳河派生出来的。 [详细]
  据《中国地名辞源》:区沿九台县名,县沿镇名,因境内有九台得名;另说设县时因吉林境内沿边墙共设四边门,二十八边台台因从北数第九边台得名。 [详细]
  清光绪十四年(1888)置县,取隆安、龙安谐音而名,并寓农业丰登之意,俗名龙湾;据民国《吉林地志》:县治旁古塔,建于辽圣宗时,相称龙安塔,音讹又似农安,故名。 [详细]
  市沿县名,县沿用厅名,厅因土名孤榆树屯得名;传古时城南有一棵参天古榆树,周围百米无其他树木生长,称大孤榆树,后演变为村名孤榆树屯。 [详细]
  清宣统二年(1910)划长春府沐德乡、怀惠乡设县,据民国《吉林地志》取二乡名尾字命名,1994年撤县设市。 [详细]
  因为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女儿的衣冠冢,所以叫作公主岭。和敬公主卒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 [详细]
  吉林全称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详细]
  清末来此聚落者多为山东昌邑人,故名;自清乾隆九年(1744)始,多有山东昌邑县饥民逃荒至此,故称昌邑屯。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