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上林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上林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大丰镇是罪犯执行死刑的地方,取名绞场圩。清光绪元年(1875年)嫌圩名不雅改称教场圩,后又以地处大明山峰下改称大峰圩。1933年取谐音字“丰”代“峰”,更名大丰圩(寓五谷丰登之意)。 [详细]
  明洪武九年(1376年),溯浪村新安庄李氏从文寇,“寇”为旧老之间,北移二里开阔地建圩,初时无圩亭,均撑伞遮阳挡雨、伞顶错落有序。壮语“顶”“亭”同音,“伞”“亮”同音,伞顶即亭亮。后以谐音亭亮为圩名。明亮镇原为亭亮乡,因名与同为南宁地区的宁明县亭亮乡相同。 [详细]
  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巷贤镇,见男女老少彬彬有礼,赞“民风礼正,巷有贤人”,后来乡人当街立圣谕亭,并将圩地改为巷贤圩,镇因圩得名。 [详细]
  白圩镇因纪念一位于此地行医的宾阳籍白姓大夫而得名。 [详细]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三里镇官府为防御农民起义,修筑周围三华里的城墙,当时该地编户三里,因而得名。 [详细]
  明嘉靖元年(1522年)建圩时,因东有贤山,南有溪流,在溪上架桥以通贤山,故称桥贤圩。后将桥字简为“乔”。 [详细]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因该地盛产青菜而建成青菜圩,1931年,澄泰乡建新圩时,嫌原名不雅,以方言谐音字“澄”代“青”、“泰”代“菜”而更名澄泰圩。 [详细]
  明朝初年(约1430年),村民从镇圩、马山、宾阳等地迁来聚居,因村后有个岩洞,洞内有六块浮岩像六只燕子的窝,故名“六燕村”,1930年在村西建圩,故名西燕圩。 [详细]
  木山乡因乡政府驻地原名木山村而得名。 [详细]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塘红乡建圩,取土而形成池塘,遇雨时塘呈红色,故称塘红圩。 [详细]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镇圩瑶族乡建圩,清康熙年间,因建在三鲜镇旁而得名镇圩、后瑶族人口增多,故而得名。 [详细]
  上林县历史悠久。秦朝即为桂林郡地,自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属南方州,此为“上林”名称由来。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