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晋江市东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晋江市东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许西坑,地处岱山(石佛山)南麓,村落坐东向西,村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溪流活源,从北至南,转西向东流归大海,名曰浒水。村即以水为名为浒水、浒里。而村盘系一低凹盆地,称为西坑,后村名又以浒水和西坑合称为浒水西坑,简称浒里。原为多姓聚居,后有许姓繁衍发展,人丁兴旺,其他姓氏逐渐外迁衰落,村中唯有许氏独姓,即以浒、许方言谐音而简称村名为许西坑。
大白山村号称玉峰。因东北方有一座山。叫石刀山,主峰由白色半透明的石英石和云母石构成,奇石嶙峋,条条山根裸露,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鱼鳞闪亮发光、白玉吐芳,故称大白山,村即以此得名。
相传唐光启四年(公元885年),许恭顺与王审知入闽,许氏曾把其长子泰逢留在东石。泰逢以其别号蓬山命村名为蓬山。后泰逢之后裔为志其始祖之德,即以其始祖居长,俗呼长房为大房,而改称村名为:大房。
据开基者观使公在下塘潭边搭盖一小屋安居,故原称为叫塘边。后因该地北原有大沟涧数条盘旋曲折,根据其他地貌特征又名盘涧(俗名破涧),后即以其谐音雅称为:潘径。又唐代郑子到此游览,称赞其地山川有潘山径水之秀也!故村得名:潘径。另有一说:南宋,有张氏少年,貌美如潘安再世。张氏少年肩挑货郎担,常于其地专门串户叫卖,并常憩息于路下张池塘之畔。后里人称潘安(张氏少年三代称)往来之地(路径)为潘径。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潘山得名。俗名什姓,民国33年称潘径,1984年改潘山村委会。
相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有张氏驾舟南来卜居此地,故称此为张厝。元末明初,王氏奕钊公渔船为避风从围头至此,因船破即用船板在沙滩上搭起临时栖身居所,王氏观此地钟灵毓秀,继而在此筑舍而居,故又称中舍。后王氏繁衍昌盛,遂成大户,而张姓则迁居台湾等地,但村仍沿称张厝为名。
为缅怀革命烈士,王光渺,即把大队命名为光渺大队。
据该地早为孙姓卜居,孙姓为航海富商林銮于该地海滨建一石塔(航标),并建居于高阜,时称塔江。而后塔圮,刘姓迁入重于该地山岑之上建塔,孙刘两姓遂聚居于塔之上方。村因而得名塔头。后又一刘姓居住的角落称为:塔头刘。
相传唐开元时(713-741),林銮谴孙氏工匠与东石东南海滨修石塔,塔居高而临下,其势雄伟险峻,状如猛虎半蹲,仰天长啸,朝夕可闻,称为虎啸塔。孙匠遂卜居高阜,因此地有石塔及穿流入海之江流,而称塔江。尔后塔塌,刘氏重新于山岑之上造塔。孙氏、刘氏住民聚居与石塔上方,便称地名为塔头。又以孙氏住居的村落称塔头孙村。
因委会系由埕边、吴厝、高后三个自然村组成,故称三乡。
梅塘原称梅林前埔。据南宋理宗年间,邻村型厝村颜姓出个尚书。在该地上南坡建有尚书第,座北朝南,正对面过路沟有一平缓坡地,因处在府第前面,故称该地前山前埔。后颜府在该坡地建造园林,普植梅树而号梅林。尔后,梅园坡地聚居遂成村落,又其东北角有一大池塘,村即取称为:梅塘。
原称聖厝大队,以所辖自然村型厝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安海镇的型厝大队重名,故以该所辖自然村命名。相传宋时,一颜姓官员于该地筑归休园林,广植梅树,又其庄园背靠石枕山、埭头山、崎顶山、高山等山峰,而更名为梅峰大队。
洪塘亦称塘里,村背后有条溪流叫洪塘溪,三条支流在此汇合,下流接梅塘港。下雨时,上游七里赤土埔水带红色泥土流下来,溪水成赤水,海水涨潮时就成一片汪洋赤水。据村则以其景取名为:洪塘。
坑园古称庚源、珠园。据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年),李富安少子李公薀于此坑坳地建造花苑。名曰:珠园。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7年)檗谷吴进士之子吴育归栖珠园,子孙繁衍,坑地珠园遂成村落,村即称为:坑园。
原叫温庄,相传为温姓最早开基。后有张氏在村中植榕树一株,自号为青榕居士,温庄又改称青榕里。据说,为纪念名医张清和温兜二人为抢救病人不幸双双然疫身亡之壮举,遂把村名改为清兜,因兜和透谐音,透又通俗易写,后演化为清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