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洪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洪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虹岭上”。因村座落在横山岭上而得名。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横岭村”。地名沿用至今。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洪河”。地处西山东巅,数谷之并合处,为雨季数谷洪水东出必经河道,得名洪河。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烟子村”。村居山谷开阔处,为群山所望。古时村民望炊烟而知午,积俗而名烟子。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北社”。社为古地方区域名,“二十五家为社”,“方六里,名之曰社”。此处南、北二社。该村居北,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港东”。古名傋东,后更名港东,因村东地处三沟并合状而得名。港,地方读音jiǎng,一作大水分流,北方惯指沟壑之分合处。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庄头”。古名康家庄(今名西庄头),与赵家山(今名东庄头),段家庄(村已绝。今东庄头北即故址)共处一村。因三庄地理相依近,共推康氏为庄主,称其庄头,即三庄之头目,后指为地名。村名沿用至今。因庄头村委会办公地点,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南李保”、“北李保”。据传,北魏前,该村有李姓立村,定名李保村。二居民分两地居住,故有南李堡、北李堡之称。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因古县村立为县城,故又改名为李堡村。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李堡村”。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村后山坡有天然柏林,古时民官争执,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王家庄”。原名王杜村,因北王帽山下有杜(涧)水而得名。宋朝时,因王姓迁居于此,故又以姓氏易名为王家庄。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原名北峪峧,因居于柏官庄村北之山谷儿得名。清乾隆年间,孔姓东来定居于此,故又以姓氏易名为孔家峧。民国二十四年《黎城县志》载:“孔家峧”,今沿用之。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长畛背”。此村耕田独处山谷中,畛域最长,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曹庄”。因姓氏得名。清乾隆三十五年《潞安府志》云:“曹羲,大将军爽之弟。爽骄奢无度,服食拟于乘舆,私取人才以为伎乐,作窑室日与何宴等纵酒其中。羲深以为忧,数泣谏,弗听,遂携妻子遁于黎城北山,立武帝庙,家焉。世遂为曹庄。”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民国二十四年《黎城县志》载:“三十亩”。据传,明朝时,有耕农以三十亩土地屯耕于此,故名。
民国二十四年《黎城县志》载:“南社”。社为古地方区域名,“二十五家为社”,“方六里,名之曰社”。此处南、北二社,该村居南,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停河”。西临河谷涧水。古人相“有河主兵争,无河兆安宁。”故以停河名村,作为和平的象征。其地处交通要塞,始居之民多以旅馆商业营生,惯称停河铺;因村委会住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