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与城北乡合并成立洱源县第一区。 1951年,第一区分为一至五乡。 1954年,第一区的五乡为玉湖、九台、丰源、永强、云胜5乡。 1956年,撤区并乡,设玉湖镇、永丰乡、茈碧乡。 1958年10月,3乡镇合并成立茈碧公社。 1961年,北碧公社一分为三,即乡为玉湖、城南、此碧3公社。 1963年,公社合并为茈碧区。 1973年,恢复公社名称,分为城关和茈碧2公社。 1984年,2公社分别改城关区和茈碧乡。 1987年,改设玉湖镇和茈碧乡。 2005年12月,北碧乡并入玉湖镇,并将三营镇永联村民委员会划归玉湖镇,更名茈碧湖镇。 |
古时候,为邓赕诏地。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境内有邓赕部落。 唐麟德元年(664年)年五月,设邓备州。 唐神龙三年(707年),重新归附吐蕃。 唐贞元十年(794年),浪穹、施浪、邓赕3诏合并为浪穹州。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德源、浪穹为千户。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邓川千户所改州,浪穹千户所改县。 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名洱源县,邓川州改邓川县。 1958年10月,邓川、洱源、剑川3县合并为剑川大县。 1985年12月16日,设立邓川镇。 |
汉代时期,属叶榆县,后为邓贱诏所据。 南诏并五诏后,置邓川郡。 元初,设德源千户所于中所,属大理上万户。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邓川州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改邓川县。 1949年,设玉泉区、崇政区。 1951年,设立邓川县。 1958年,与洱源县合并成立邓川公社。 1961年,分出成立右所公社。 1963年,改右所区。 1970年,恢复右所公社。 1984年,成立右所区。 1988年,区改右所乡。 2000年8月,撤乡设右所镇。 |
1958年,设剑川大县时曾为县政府驻地,后归洱源县,先后设公社、区、乡。 2000年8月,撤乡建三营镇。 |
古时候,为泽国。 唐代时期,由于地质变化,形成凤羽坝,凤羽是南诏大理国的重镇。 南诏晚期,设凤羽县。 大理国时,设凤羽郡。 元、明时期,设置凤羽县。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归并浪穹县后设凤羽土巡检司。 民国二年(1913年),设凤羽,归属洱源县。 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设凤羽乡。 1958年,后先后改凤羽公社、凤羽区等。 1987年,改凤羽乡。 2000年9月,撤乡设凤羽镇。 |
乔后镇原属丽江木知府剑川县所辖民国时期仍属剑川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成立乔后区;同年5月,划归剑川县建制,但纳入西山特区活动范围;同年12月,云南解放,乔后区正式划归剑川县建制。 1950年8月,改称第五区。 1958年11月,改为胜利公社。 1961年10月,剑川县撤大县为剑川县、洱源县(含原邓川县),同时将原属剑川的胜利公社划归洱源县。 1962年,改称乔后公社;同年10月,改乔后区。 1969年底,改乔后公社。 1984年3月,改为乔后区。 1990年,乔后区改乔后镇。 |
1950年,先后属五印区、第二区、第七区和印江区。 1958年,从印江区分离出来成立鸡鸣乡,后改为牛街公社。 1963年,合并属五印区,先后属五印公社和五印区。 1988年,从五印区分离出来,成立牛街乡。 |
1956年下半年,成立炼铁乡,海川乡。 1958年10月,与西山特区合并成立洱源县西山公社。 1961年,又与西山分开,境内设炼铁、溥川2公社。 1963年,再次同西山合并,改设为西山区;同年,成立炼铁公社。 1984年3月,复设炼铁区。 1988年,改炼铁乡。 |
古时候,为凤羽县地。 明、清时期,属上江、下江地。 1950年,与炼铁同为洱源县第四区。 1956年,单独成立西山特区。 1958年,与炼铁、潓川合并成立西山公社。 1961年,单独成立西山公社。 1963年,再次同炼铁、潓川合并为西山区。 1969年,恢复西山公社。 1984年,恢复西山区。 1987年,撤区建乡,成立西山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