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于凯江(古名中江)畔而得名。 [详细] |
原6个乡合并建镇,因地处县城之南,境域繁华,故名南华。 [详细] |
回龙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回龙场得名。 [详细] |
明代人建通济桥一座,清光绪元年(1875年)建场时以桥名作场名,因镇政府驻地位于通济场得名。 [详细] |
永太镇,老地名叫垭口店。清道光年间,由当地两个大地主肖永义和赖太兴在此共同建场,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得名“永太场”。 [详细] |
黄鹿原来是一位漂亮的姑娘,是晚唐时绵州一户马姓人家的女儿,小名叫爱娘。她七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便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后来绵州街头出现了一位卖药的道人,年纪看来至少也在七十岁以上,却面色如丹,显得十分精神。爱娘将这道人请到家中拜为师,取道名为道兴,跟随这位卖药道人习道。后来,道人欲远行,给她留下一首诗:“女是寄生枝,男是冬青木。冬木驾白鹅,寄生跨黄鹿。若遇寇相邻,稳便抛家族。早早上三清,莫待丹砂熟”。她与当地居民一道垦荒种地,共度艰难时日。一转眼她在此修道已四十余年,但童颜未改。前蜀天复七年(公元907年)的一天,那位卖药的道人突然来到此地,对她说:“你的功业已渐渐成了,只是外丹未应,故特来传授秘要”。于是他从葫芦中取出丹药来,点化为金银各一百两,镇于丹坛之上,然后嘱咐她:“无须自己看守,自会有神灵护持,三年之后丹砂制成,你便可脱身轻举。切勿中道而废。”师父走后,常有盗贼于夜间窥探,妄图窃取镇坛的金银,却往往未接近便骇得狼狈而逃。三年期满,丹坛下地面裂开,涌出泉来,汇成一泓清澈的水池,金银分别变作了黄鹿和白鹅,白鹅游于池中,黄鹿则奔走于池旁,人们只能远观而不能接近。一天,庵前来一伙窃贼,举刀横戈。黄鹿、白鹅突然来到了她的面前,她跨上黄鹿,顿时风云四起,白鹅翔鸣于她的前后,护卫她腾空而去。这时丹坛突然裂开,其声如雷鸣,丹炉中蓦地喷出万丈光彩,直向碧空射去。倾刻间又阴霾四起,空中突然下起琉璃雨来,地上铮铮有声,融化后异香馥郁而久久不散,这伙盗贼见此异象,十分害怕,纷纷弃戈丢刀而逃。当地居民将此事上报蜀主王建,王建特下旨敕建清虚观一座,并将卞市赐名为黄鹿镇。 [详细] |
集凤镇是中江至广汉、德阳、成都途经之地,古时在此曾设驿站,当地百姓在此开铺和卖马料,为给来往路过的商人提供暂住和马匹粮草补济,因此得名“走马铺”。古有“水”为“龙”,“山”为“凤”之说,由于“走马铺”座落于群山密集,山峦怀抱之中,因此清末当地文人又赋予雅名“集凤”而延续至今。 [详细] |
因镇人民政府驻富兴场而得名,有富裕兴旺之意。 [详细] |
因政府驻地位于辑庆场而得名,辑庆场,俗名漆家坝,1928年贴纸地开设场镇,开场这天,周围姓人都来赶集,故取名集庆,1950年改集庆为辑庆。 [详细] |
兴隆镇,又名五堆镇,元初建镇,因当地一龚姓中探花而得名龚家口、龚家镇,明代中期改名梅花镇,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扎营于此,避讳梅(霉)字,以兴隆发达之意更名为兴隆场。 [详细] |
因位于龙台山麓,清末时建龙台书院,故名龙台镇。 [详细] |
因镇政府驻永安场而得名,清道光时建场,称刘场。1940年取永远平安之意更今名。 [详细] |
玉兴镇原名笋竹垭,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场,场后有玉屏山,取名玉兴场。镇人民政府驻玉兴场,故名。 [详细] |
原名土门垭,清道光时建场,以永远兴旺之意改今名。 [详细] |
悦来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悦来场而得名。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