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泰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泰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圩(墟),原设想在此建县城得名“城岗”圩(墟),原为寻邬堡。1914年长宁县改称寻邬县,寻邬堡更名,以驻地“城岗”村得名。因客家人读“城”与“澄”同音,“城岗”谐音为“澄江”。 [详细]
  相传宋末由抗元名将胡文可等建圩开市,圩镇东侧溪上有一石桥,故称桥头,以驻地桥头圩,故名。 [详细]
  境内西、南为海拔300米以上高丘地带,东北一片小河床平原,西北、东南为低中丘地,南部最高(海拔488米),西部次之,东北部低(最低点海拔60米)。又因境内牛吼江原称禾溪,而得名。 [详细]
  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边沿有少数丘陵,其他均属平原地区。水从西部流入,北经王家坊,与禾水汇合,经过三派进入石山,因驻地螺溪洞(地片)得名。 [详细]
  因原驻地临溪水,境地溪水湛湛,又盛长紫苏,故名。 [详细]
  清末,街道发展至马姓世居洲地上,始称马家洲,后简称马市。 [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原驻地村前(塘洲村)一大水塘,中有一洲地,称小塘洲,后因政府驻地,称塘洲镇沿用至今。 [详细]
  北宋景裕三年(1036),原层溪村郭佺父子同登进士,佺卒,皇诰封中赞“父子同科,名冠朝廷”,称冠朝。后因政府驻地,故名。 [详细]
  原驻地原系沙洲,且紧傍刘家村、温家村,故名。 [详细]
  因驻地为关隘要道,常设关卡,占代筑过兵营,故称。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为山间盆地,地盘狭小、山谷夹溪,形似双龙夺珠,故名小龙。 [详细]
  元代灌溪老居村(初称沧州)分建新村时,因新村有沙溪水圳从东南朝北流人村旁三角壑,掉头由北朝南回流灌人塘中,得名灌上,别称灌里、灌溪,后称新居、灌溪新居。 [详细]
  因原驻地地形如莲,后有溪水潺潺,古树参天,景色秀丽,如御苑仙境,故名苑前镇。 [详细]
  集合与四乡群众的集市,有“现有罗家集后有万合圩”之说,以驻地万合圩得名。 [详细]
  明成化年间建圩于赣江畔,设有人渡,称沿溪渡,因此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