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源于昔日长满尖草的盐碱滩而得名。辖区原为荒丘野坡,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曾有“尖草坪,乱坟场,十人路过九人慌。沟坡坑洼人难行,只长尖草不长粮”的凄惨歌谣。 |
此地原是明晋王府的墓地及荒野,晋王朱㭎七子朱济熇与妃子刘氏、杨氏殡葬于此地故取名七府坟。相传到了清代,此地始有人居住逐渐形成七府坟村和光社村,村民们住在低矮潮湿的棚屋窑洞内,人们向往阳光明媚,祈祷光明社会到来,故取名光社村。 |
上兰地处汾河东岸,相传古时河滩里生长着茂密的马兰花,建村后,取名兰花村。后因汾河水将河滩淤没,兰花绝迹,改称兰村。后来为与相距不远的另一兰村区别,故改名为上兰村。 |
相传明代这里已是交通要道。有一位姓仁的人,举家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落户于此,逐渐形成村寨。此后,村庄四周又筑起寨栅,因村寨位于杨兴河之南,故取名南寨。 |
因解放以后在扩建“三线”工程中,在原有的家属居住区的基础上,新建了街区,反映了新中国工人阶级迎接新战斗新生活的豪迈之情,故取名迎新街。 |
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春秋时为晋大夫窦呜犊之食邑,后名三交寨、三交村、三交城、三交口。”《宋史.太宗纪》:太平兴国四年(979),“命潘美屯河东三交口即”,后在距此北2.5公里处修筑城堡称新城,而将此城因形成年代悠久称为古城。 |
汇集大、小东流、西流之丰收之源,同时汇集各驻地单位及各居民区之长,共同发展,故名。 |
因北宋时为柴姓庄子而得名。传说此处原为晋阳湖滩,湖水漫淹,无人居住。后来退出湖水,部分陕西逃荒的人在此定居,这些人部分姓柴,故名。 |
相传北宋灭北汉后,潘美所部军队在此驻扎时,筑过城堡,为了与村南2.5公里处的古城相区别,取名为新城。因该街道驻地新城村,故名。 |
向阳为晋阳湖北沿,座北朝阳,故为向阳。后因距太原30里,按古示30里为店,10里为铺,又称向阳店。因多年集镇贸易,逐步演为镇,故名。 |
原阳曲县治在今定襄县待阳村,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当政时把阳曲县民众从今定襄县迁至今阳曲镇一带,县治即设于今阳曲镇,村名阳曲从此开始。 |
柏板村位于苏村梁南。相传早年“苏村梁”是松柏林区,木工住此伐木解板,故名。 |
西墕位于卧龙岗北侧较低处。相传古时北部山区之水流到此处,被卧龙岗拦堵,汇积成水滩,人称“水淹地”。元朝末年,卧龙岗挖开,积水流入汾河,此处成为丘陵。明初移民时建村。因村址居“水淹地”西侧,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