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属党项羌驻牧地。 玛沁县唐设""笼络州""。 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 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 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 1957年设置玛沁县。 1957年10月设置玛沁县命名后沿用至今。 "。 |
"""班玛县唐代以前属羌地。 唐贞观八年(634),党项诸部内附,今班玛县地入唐版图,贞观十年(636),吐蕃王国军队进入青海南部,今班玛县地被吐蕃占领,会昌二年(842),吐蕃王国发生内乱,青海南部包括今班玛县地区在内的各个部落头人各自为政。 宋嘉熙三年(1239),蒙古军进军西藏,今班玛地区及青海省南部地区归属蒙古汗国,嘉熙十六年(1252),忽必烈发兵南征云南大理,取道阿坝、甘孜大小金川,波及玛柯河流域。 元中统元年(1260),班玛地区属今四川省境内的“吐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府”节制,开始推行土司制度。 明崇祯十二年(1639),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率青海蒙古军进军康区转赴西藏,在此前后,今班玛地区归属于青海蒙古右翼。 清康熙六十年(1721),今班玛隶属于四川成锦龙茂道松潘漳腊营,雍正元年(1723),清廷派大军进剿果洛,路经班玛,宣宗道光七年(1827),头人合琼杰从今班玛县吉里堂康干部落带领7户牧民星夜逃至今玛多县黑河乡尕拉拉措一带居住,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宁玛派寺院卡昂寺,德宗光绪六年(1880),多智乾第三世活佛旦欠尼玛重建知钦寺。 1936年,今班玛隶属果洛行政督察区管辖。 1955年建班玛县,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班玛县辖8乡1镇,命名后沿用至今。 "。 |
古为西羌地。 唐代以后属吐蕃。 元代属吐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府。 明末清初属青海和硕特蒙古管辖。 清中叶由西藏、四川迁徙入藏族,形成以阿什羌贡麻为主的藏科、查日麻等部落。 1952年,中央派西北民族工作团进驻果洛。 1954年12月6日于吾勤建县,正式命名为甘德县。 |
1952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派出果洛工作团,8月4日到达查郎寺宣布果洛解放,并派第二分团在达日勒成立了达日工委。 1955年6月在测日哇沟口(现建设乡驻地)正式成立了达日县人民政府。 1962年果洛州政府迁移到大武后,县政府从测日哇沟迁到原果洛州政府驻地垮热干玛沟口,命名沿用至今。 |
汉文史籍中有关久治的最早记载可推至先秦时期,当时这里属羌人牧地。 东汉章和元年(前87),迷唐进据赐支,依附发羌,今久治地区仍为羌人牧地。 西晋永嘉六年(前312)至隋大业五年(前609),今久治地区为吐谷浑辖地。 唐贞观五年(前631),久治地区纳入唐朝版图,隶于松州都督府(今四川松潘县)下辖的羁縻州。 唐咸享元年(前670)至宋代,属吐蕃辖地。 南宋景定元年(前1260),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使司节制。 清康熙六十年(前1721)为四川成锦龙茂道松潘漳腊营辖地。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逐步形成了康干、康赛和哇赛三大部落。 1929年隶属青海省。 1935年在白玉寺设置果洛行政督察公署。 1940年在白玉寺设立白玉设治局,翌年撤销。 1952年8月,久治解放,属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管辖。 1953年7月,成立果洛工作团第三分团,筹备建县,经工作团与各部落充分协商,确定县名为“久治”,藏语意为“团结”。 1955年3月,成立久治县,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 |
古为羌地。 唐代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 明代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 清代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 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 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 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和甘德县辖。 1958年,由甘德县花石峡区和达日县和科区的夸科、查科、和科三个部落合并组成玛多县。 同年,成立花石峡、黄河人民公社。 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 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将花石峡、黄河两个公社化为6个公社1个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