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大通县东峡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大通县东峡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乡政府所在地衙门庄,大约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据传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区,有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在此修有衙门一处,古称衙门庄,故名。
据传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区,有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在此修有衙门一处,古称衙门庄,故名。
此地很早以前为少数民族游牧区,据《应氏家谱》记载:应氏在清道光初年(1821)从互助沙塘川迁来此地居住,因村建在南部平坦的滩上而取名为南滩村。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从互助麻其东沟迁来一户名叫麻其的藏族居住,后逐步从各地迁来杂姓,形成村庄,故名麻其村。
克麻尔系藏语,红山垭豁下面的小村庄之意。清咸丰年间(1851)马氏从大通毛佰胜迁此,村安居,因村建在克麻尔故名。
清代康熙年间,蔡姓从山西丰县杏花庄迁来居住,沿用原籍地名杏花庄,后称杏花庄村。
据传,在清同治年末(1874)前后,张、李、白三姓从元朔鲍家寨迁来此地居住,因村建在仙米寺之处而得名仙米庄,后称为仙米村。
据传,田氏在清乾隆末年(1795),从后子河田家迁来此地居住,因村建在沟内,以姓氏得名田家沟村。
“尔麻”系藏语,“山地之意”,以地形取名。清代顺治年间,郭蟒寺喇嘛召来民众在此垦荒种地,牧牛放羊,定居于此,繁衍子孙,逐渐成村。
清道光年间建村,以姓得名。据传,有康姓居住得名,现康姓今已无一,但地名仍沿袭至今。
据《汪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北川马圈迁此居住,因居住在老虎沟境内而取名老虎沟村。
清朝雍正年间是广惠寺所辖的放牧区;清朝嘉庆年间,有毛姓从互助孙家湾迁来此地定居;后有刘姓迁居于此,逐渐成庄,且刘姓族大户多,故名刘家庄村。
“多隆”系藏语,“石头沟”之意,以地形地貌取名多隆村。
据《冯氏家谱》记载:清代咸丰九年,冯氏由城关寺咀迁到此地居住,因村建在自然形成的圆土墩上而取名元墩子村。